一、我国菜肴的特点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提高,我国烹调技术融汇了灿烂的传统文化,集各民族烹调技艺之精华,形成了具有中国菜肴独特风味的特征。
1.选料讲究,用料广泛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中国菜肴的基础。这就要求厨师具备原料知识和判断原料质地好坏的技能。我国古今厨师选择原料都非常讲究,质量上力求鲜活规格上不同的菜肴都有不同的要求。以猪肉做原料的菜肴为例,“软炸里脊”必须选用里脊肉。各种名菜的选料更为精细。例如,制作“北京烤鸭”时,必须选用北京填鸭:制作“软熘*河鲤鱼焙面”,必须选用*河鲤鱼才好吃。
2.刀功精细,配料巧妙
刀工和配料是制作菜肴时的重要技术。它是根据菜肴制作的要求,运用不同的刀法,将原料加工成大小、粗细、厚薄、花纹、形态美丽一致的形状,加以巧妙的配合以保证烹调时受热均匀、成熟度一致。这样不但有利于滋味调和,而且能使菜肴色形美观,富有营养。例如豫菜中的熘掐菜,在配料时选用绿豆芽为主料,掐头去根后称为掐菜,选用瘦火腿肉切牛毛丝逐一穿入绿豆芽的心中,使得配置好的菜肴原料脆衣红心,色彩熠人,充分体现刀工的精细和配料的巧妙。
3.精于用火,锅工独到
中国烹调善于用火。精于掌握火力的强弱和加热时间,是烹调师的基本功之一。烹调师可根据具体菜肴不同特点的要求,把火力分为旺火,中火、小火和微火四类;根据菜肴不同形状的要求,巧妙地利用大翻小翻、旋锅等技巧,使菜肴形态完美形象逼真、质感丰富。
4.注重调味,味型丰富
中国菜肴在调味方面不但重视原料的本味,更注重运用调味品进行调和,烹调过程中不但要求下调味料恰当,适时,还要求根据风味、季节和原料性质的不同进行调味,还要能巧妙地使用不同的调味方法。菜肴制作时,有的在原料加热前调味,有的在原料加热中调味,还有的在原料加热后调味,做到有味使其出,无味使其入、使菜肴的味更加完美。如咸鲜味、甜咸味、酸甜味、香辣味、椒麻味、鱼香味等,都是历代厨师创造的美味,也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能比拟的。
5.烹技高超,方法多样
由于中国始终使用明火烹调,加之传热介质选用灵活,使得中国烹调技法多种多样,如炸、烟、爆、炒、烹、炖、贴、烩、焖、煎、烧、汆、煮、蒸、烤、蕉、涮、炝、拌、腌、卤、冻及专门用以制作甜菜的拔丝、挂霜、蜜炙等多达几十种。
6.品式典雅,花色繁多
烹调方法的多样化,使烹制出的菜肴品种繁多,花色多样。“一料多法,一法多料”,使菜品形成酥、脆、柔、软、嫩、烂、滑、黏等不同质感,形态精美典雅、秀丽逼真。
7.合理配膳,注重营养
我国烹饪十分注重掌握各种原料的营养成分、性能、特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阐述药食同源之概念,深入人心。在保证菜肴的色、香、味、形的基础上,有效保持菜肴的营养,达到均衡营养的目的。
8.盛装器皿,选配适宜
中国菜肴的盛装器皿具有品种多样、外形美观、质地精致、色泽鲜艳的特点。在盛装菜肴时非常注重依据菜品的美意选配精美的盛器,衬托着色、香、味、形、意俱美的菜肴,犹如牡丹绿叶,相得益彰。
9.幅员辽阔,菜系众多
中国是幅员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民族信仰、风俗习惯、地理气候和产出物品的差异,各地区人民群众的饮食习惯和品味爱好有很大不同,因而发展出品种繁多、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的菜肴,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烹调方法。
二、我国菜肴的流派组成
我国烹饪技艺始于炎*夏商,发展于春秋,形成于唐宋。我国菜肴的流派组成,北宋时已初见端倪,那时便有南食、北食两大风味。经过元、明时期的沉淀积累,至清初,我国烹饪的四大流派便完全形成。北部也称北派,包括*河中下游以及*河以北地区,以河南、山东、辽宁为代表,口味淡而偏咸;东南部也称东南派,包括江淮一带地区,以江苏、浙江为代表,口味淡而偏甜;西南部也称西南派,包括川、黔一带,以四川为代表,口味喜辛;南部也称南派,包括两广一带,以广东为代表,选料广泛、口味清淡。流派的形成,是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物产丰富、风俗有异的多民族国家烹调技艺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各流派的形成既丰富了中国烹饪的内容,促进了中国烹饪的全面发展,也构成了中国烹饪的千变万化、五彩缤纷,呈现出百花争艳的盛况。到清代末期,鲁菜、苏菜、川菜、粤菜、湘菜、闽菜、徽菜、浙菜已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地方菜,之后被称为中国烹饪流派的“八大菜系”。
各地方风味菜选料考究、制作精细、品种繁多、风味迥异,讲究色、香、味、形、皿俱佳的协调统一,其高超的烹调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世界一流;且各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不仅体现着精湛的传统技艺,而且其间还有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优美动人的典故与传说,成为我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