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武进阳湖旧邑八景考马山八景
TUhjnbcbe - 2022/6/17 15:50:00

马山八景

所谓“马山十八景”,即指马迹山沿湖城湾一带景色,清代许棫题咏马迹山《城湾十八景》即此。

许棫(—)字梦西,号太眉,常州阳湖人,自幼潜读经史,因科场失意,在乡设塾授徒,曾讲学道南数院。有《东夫山堂诗集》《经义札记》《马迹山志》等传世。

马迹山位于常州城东南90里太湖中,古称夫椒山,由马迹山、夫山(拖山)、焦山(椒山)合称。马迹山一名录自《旧经》,曰:“秦皇巡幸,为马所践。”初唐《十道四番志》云:“常州有秦履山,始皇尝登此,后讹化为今名。”宋《咸淳毘陵志?山川》云:“马迹山在县东南迎春乡太湖中西南二十里,山麓周百二十里,与津里山相接。山西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两穴迹,圆各盈尺,深五六寸,水落则见,旧经谓:秦皇巡幸,为马所践。”南宋晋陵县尹钱渊《题马迹山》诗云:七十二峰浮震泽,中有一峰名马迹。云是祖龙神马经,四蹄石上如雕饰。

马迹山历来隶属常州,六朝至隋唐属晋陵,北宋属无锡,南宋以后归武进(晋陵),清代属于阳湖(武进),民国至解放初期建马山区,统管数乡。年,苏南行*区设立苏州专员公署太湖行*区办事处,马山区所属云居、秦履、桃坞、云水4乡属之。年,太湖行*区办事处撤销,马山区复归武进县。年6月,马山区并入震泽县。年,马迹山划归无锡,大、小焦(椒)山则属武进县。文革中,二山划归常州市太滆公社(乡),今为武进区雪堰镇太滆村。

上世纪70年代初,无锡、武进两地在马山围湖造田,马迹山由“太湖灜洲”变为“马山半岛”。

马迹山乡名“迎春”源于南宋,绍兴十五年,乡人许克之殿试高中,获“毘陵第一探花”美誉,朝廷赐“迎春”于乡。

马迹山人文、自然景观十分丰富,全岛有五十一峰、四十一溪、三十八湾,并有春秋吴王擂鼓墩、吴王避暑宫、晋代葛洪炼丹井、唐代名刹祥符寺、明代孙觌山庄、清代赵翼墓等,诸景均系常郡之名胜。

马迹山自然景观更为迷人,明代浦应麟《太湖马迹山记》云:“太湖七十二峰,西北尤美。砥中流而揖洞庭者,常之马迹山也。”

根据许棫马迹山《城湾十八景》诗,作者分别列以灵山柴泉、冠嶂薄暮、庙下茅茨、西村竹径、东纽涧水、西泉林深、泉湾结庐、樵径峰转、小墅曲通、盟顶昏晓、盘龙窱门、雁门鸣榔、牛塘斜日、龙渚马迹、内闾离宫、苦竹古渡、嶂青溪月、檀湾帆影,便于阅读考查。

寨前柴泉

柴泉在山青,藤磵余花赐。

一径人云深,知有前朝寺。

寨前湾又名柴泉湾,位于马迹山秦履峰南,宋明时,因官府在此建兵寨而得名;村后又有美泉,曰柴泉。吴语“寨前”与“柴泉”谐音近似,寨前讹名柴泉。

民国时期,柴泉隶属武进县马山区云水乡,年,马山归属无锡县(市),今为马山镇柴泉行*村。

[清]顾祖禹《读史方與纪要卷二十五?南直七常州府》云:“宋置马迹山寨。建炎中,赤心队将刘晏保马迹山,以捍寇。元时亦置巡司。明初下常州,俞通海以舟师略太湖,入马迹山,破张士诚水寨,即此。”

寨前旧有刘龙图祠,祀南宋名将刘晏。刘晏,字平甫,浙江严州(今建德)人,初仕辽,后归宋,建炎中,金兵犯常州,郡守请刘晏支援,刘以精兵破之,常州解围,升直龙图阁。又在马迹山捍寇,降敌人,郡人为刘晏立生祠。

旧志所云古寨即马迹寨,兵寨位于寨前湾后衙门坡,其后即为祥符寺,宋代州衙在此驻兵名。

寨前旧有花桥,传为元代达鲁花赤山庄。达鲁花赤为元代官职,由成吉思汗建立,是代表朝廷的**、民*、司法的重要官员。后来成为行*长官的统称,达鲁花赤山庄或为常州路府总督的一处别业。

寨前湾一侧有分水岭,岭前有水平王庙。旧志云,水平王为后稷庶子,扶佐大禹治水有功,至会稽,诲人浚导。后人以其有功于三吴,筑庙祀之。庙后有象山,形如卧象,即为水平王墓。

寨前湾有咸河,河广二亩许,亦与水平王有关。相传,水平王本想在山凿河,沟通太湖南北之间的水道,利民灌溉及泻洪,无意中凿断龙脉,土中呈血,水平王知道大事不好,立即停止。清《武进摭遗志》有这样记载:“世传水平王欲自南造河通北湖,至此,得剑一,盏一,土中出血,遂止。剑有‘陆剸犀兕、水断蛟龙’八字,盏藏南京神乐宫。顺治八年,湖中盗发,剑失之。”

寨前湾山势峻秀,犹如西竺灵鹫峰,故曰小灵山。此山为毘陵杭氏祖山,[唐]贞观初,杭恽舍此祖山亩,创建灵山庵,[宋]大中祥符中,改额祥符禅院,宣和四年升为寺。

祥符寺有白莲池、柴泉(吴泉)、吴潭、六角井、八角井、柏道、洞山茅蓬、古腊梅桩、古银杏、望湖亭等胜迹,大部尚在。今在祥符禅院旧址辟建“灵山胜景”景区,新建灵山大佛及其梵宫即在此山。

冠嶂薄暮

门前缭远山,屋后依冠嶂。

怀新万顷苗,薄暮东皋望。

冠嶂即冠嶂山,又名官长山,位于马迹山东部,南北走向。冠嶂峰为马迹山最高峰,海拔米。

民国时期,此地隶属武进县马山区云水乡,年后改属无锡县(市)马山乡檀溪行*村。

冠嶂三峰矗立,雄冠诸山,古竹、檀溪、大墅、小墅、东钮、西钮、东泉、西泉、庙下、新城诸湾绕其麓。[清]乾隆年褚邦庆《常州赋》曰:“官长山在迎春乡,其山雄冠诸峰,若官长然,故名。有龙泉,大旱不竭。上有*龙洞、青龙洞、狮子岩、盘篮石。”[明]陈睿谟诗云:绝顶凭空官长山,惊涛千里望中闲。隔溪宿鸟分投岭,远棹归渔各认湾。风吼狮岩林飒飒,雨过龙洞涧潺潺。长怀吴越争锋地,只在湖波飘渺间。

清《太湖备考》载:“马迹山在阳湖县南一百里,去下埠二十里,苦竹渡相对,周一百二十里。峰则官长最高,三峰并峙,有大官长、二官长、三官长之称。”

冠嶂峰有行香岭、分水岭、狮子龛、盘陀石、*龙洞、青龙洞等。分水岭位于冠嶂山与秦履峰连接处,古竹至新城、柴泉间,旧有水平王庙与刘龙图祠;狮子龛在冠嶂山二峰、三峰马鞍部,二岩叠架,犹如雄狮张口;盘陀石位于秦履峰顶,径丈余,面圆平,上有杯痕,传有仙人在此对酌,今毁;*龙洞、青龙洞皆在冠嶂头峰右侧,传有二龙藏匿。

冠嶂峰周围有又圣旨岭、桃花坞等20余个山岭,分布着丰富的灵泉奇石、名卉异木以及众多的人文景观。

圣旨岭又称胜子岭,下掖古竹、檀溪二村,石径越岭而过,旧为二村必经之路。传说南宋许叔微夫妇祈子于此,故名。

圣旨岭有真武大帝行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九年(),[清]康熙间募建灵官殿、重建正殿。宫有剑井,庭有古柏,湖舟远归,以此为标志。当年,倭寇常犯马山,有一次,寇船正要登岸,忽遇狂风,倭不得济,无功而返,民以为神佑,邑人邹之麟书“反风御寇”额,自此,香火甚旺。解放后,行宫被毁。

圣旨岭东麓有栖云庵,古庵始建于南宋,毁于元代,[明]洪武初重建,[清]康熙间又加扩建。古庵有留云阁、卓锡泉、览湖亭、树根桥、凝秀轩等,年毁于日寇,今幸存千年古银杏一株。

庙下茅茨

东村窈而曲,谷口几茅茨。

晞髪长松下,清风尽日吹。

庙下即庙下村,又称东村,因位于水平王庙南,故名。东村湾一带旧属阳湖县迎春乡桃坞乡,民国时期,与东钮、西钮、东泉、西泉、大墅、小墅等同属武进县马山区桃坞乡,解放后改隶无锡县(市)马山乡桃坞行*村。

东村湾人烟稀少,上世纪80年代居民仅有30户。村前有庙下泉(井),水深五尺,终年不涸。

庙下东南隅有火石岭,岭侧有七里堤,东南有前点山、后点山,其下即是石濑滩、屏风湾。

七里堤东起火舌岭,西至战鼓墩,介于龙头与钮头之间。堤外一抹苇丛,堤内连片农田,堤岸七里梅花。旧时,沿湖亩低田经常被淹。民国二十三年(),常州士绅钱名山、钱琳叔、庄启等偕武进县长蔡子平创导筑堤。次年,大堤告成,堤高8尺,底宽2丈,全长1丈,植梅千余株,兼水利、旅游之功能,前景无量。

后点山旧有明代朱鲁创建的东湖书院,朱鲁诗云:翠薇书屋两三间,玩物中庭意自闲。燕掠落花飞着地,犬惊风行吠空山。高眠午日穿窗白,潦倒秋霜点鬓斑。一带青松湖岸上,几回独步过前湾。

朱鲁,字得之,号东湖,一生著作颇丰,曾一日咏梅诗百篇。成化年间,曾晋京修编国史。东湖书院毁于火。

东村湾另有数株名木,原鲁氏宗祠前有双榉,枝繁叶茂,数人合抱,视为神木。西头村有半爿榉,树龄在年以上,为元代遗物。主干腐朽无余,仅赖半爿树干,仍萌发新枝,却也疏影横斜,别具风采。

西村竹径

良田对茅舍,村径竹间通。

仙居知不远,一磬落花东。

西村位于秦履峰南麓西村湾,东至庙山,西至蜈蚣岭,依山旁湖,遥对东村。全村分为东头、中段、西头,上世纪80年代,有户余,人口余,为马迹山较大村落之一,旧属武进县马山区云居乡,解放后改隶无锡县(市)马山乡西村行*村。

西村湾古迹甚多,附近有金鸡岭、盘龙岭、西村岭,皆有美丽传说,尤以葛仙道院、丹井、抱朴坛著称。[晋]葛洪《抱朴子?金丹篇》曰:“马迹山中立盟坛,受金丹之诀于郑君。”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二?古迹》载:“抱朴子盟坛之阳湖马迹山,《抱朴子?金丹篇》云:马迹山中立坛盟,受金丹之诀于郑君。今不知其处。”

云居道院,俗名神仙庵,在西村山中。旧传为汉末葛玄炼丹修道处,曾有玉皇殿等30余间。《太湖志》云:洞庭有葛洪宅,尝来此炼丹。其丹井犹存。

葛玄(—),句容人,曾从郑隐隐居马山,修炼成道。晋初,葛玄从孙葛洪亦来马山,修道立术,成果颇丰。丹井、坛盟在西村东头湾底,清《太湖备考?古迹》作这样记载:“葛仙丹井在马迹山西村湾云居道院东,广二尺,深倍之。”后道院、丹室俱毁,丹井、坛盟犹存。

东纽涧水

涧水抱村流,树密书声掩。

借问竹间窗,寒山衔几点。

马迹山南临湖有二渚,东为钮头渚,西为龙头渚,所谓渚,水中小洲也,此为湖中半岛,且与山连。

钮头渚地处东纽湾,湾内又有东纽与西钮,二钮因钮头山而得名。民国时期,此地隶属武进县马山区桃坞乡,年后归属无锡县(市)马山乡桃坞行*村。

东纽谷宽地肥,群山环绕,胜记众多,可谓桃花坞之奇秀,鹁鸪山之幽胜,因处钮头渚东而得名。

东纽有桃坞,占地40余亩,夹于山湾间。桃坞岭有真武大帝行宫,年在旧址建桃坞亭一座。坞前座拥万顷烟波,名曰梅梁湖,湖中隐约可见拖山。拖山又名夫山,与椒山合称“夫椒”,今夫山隶锡,椒山属常。

桃坞湾湖口有钱堆、米贮二矶。钱堆矶俗称笔矶,露出湖面不足3米,狭长卧波,如笔似纸,故名;米贮矶俗呼鸭舌咀,小于笔矶,山体已尽处形成石矶,形如米屯。

东纽桃坞岭有鹁鸪山,山麓有一代史学大家赵翼墓,此墓修*庆十九年()。赵翼,字瓯北,常州阳湖人,生前曾隐居桃坞,去世归葬鹁鸪山麓。

西钮与东钮仅一箭之遥。西钮村后有五峰墩、桑苎墩,桑苎墩相传为唐代茶圣陆羽品茶处。陆羽自号桑苎翁,故名。

西钮古银杏亦为钮中一绝。此树为南宋遗物,已有余年历史。原为两株,后连成一体,树高26米,胸围8.5米,苍劲挺拔,隐天蔽日,二株合一痕迹依稀可辨。年日寇洗劫马迹山时,曾以“过山龙”欲以锯之。锯之及半,树上掉下一条大白蛇,村民对寇纷纭:“此为神树,锯之不得到!”日寇怯之,弃树而去,古树幸存至今。

西泉林深

终朝湖上行,林深人不觉。

磢错发镛簧,欹眠听水乐。

马迹山有西泉湾,位于山南钮头东泉湾偏北,与东泉湾一箭之遥,旧属武进县马山区桃坞乡,解放后改隶无锡县(市)马山乡桃坞行*村。

此地多薛姓,系南宋时毘陵薛抗(官至枢密院副使)之后,村中昔有文墨巷,人家仅有10余户,读书之声却不绝于耳,先后有11位巷中学子成为秀才,名噪一时。

西泉临湖有镛簧咀,石矶三面临水,地势显要,风急浪高,合沓洪同,石窍振响,犹如奏乐,故名。

镛簧咀前又有钓台石,相传,此石系吴王夫差垂钓处,至今钓台犹存,常有游客寻觅至此。

泉湾结庐

结庐三橿下,终日常闭关。

时奉素心人,把酒望南山。

东泉湾有东泉村,位于马迹山南端钮头渚;其北偏西另西泉,二村皆以泉名。三湾溪汇流于此,经圣堂河入太湖。

东泉旧属武进县马山区桃坞乡,解放后改隶无锡县(市)马山乡桃坞行*村。上世纪80年代,有农户26家,人口余,均系张姓。

东泉村后有山洞,俗呼仙人洞。洞广丈余,人可傴偻而入。石洞危斜,中又一洞略小,有石丈余,宽五尺,镌刻“楚人王茂芳”五字,俗呼仙人桥。

东泉湾有对面山、钮头山、鸭脚潭等,最著名的是钮头山。此山地处东泉村东南半里许,小山似断而续,直插湖心,形如布衣钮口,钮头之名由此而来。

樵径峰转

僧田傍磵耕,樵径随峰转。

门户见夫山,风来翠屏展。

此处所云“樵径”,系大墅通往山间的一条小道。大墅因大墅湾、大墅岭而得名,位于马迹山东偏南,与小墅仅一箭之遥。

民国时期,此地隶属武进县马山区桃坞乡,年后归属无锡县(市)马山乡桃坞行*村。

所谓大墅,或为南宋进士许叔微筑墅(梅梁小隐)而名。梅梁小隐介于大墅与小墅之间,。上世纪80年代,大墅有35户,余口,皆为许姓,系南宋许叔微之后。

大墅地处大墅岭,面临梅梁湖。大墅岭位于大墅与小墅之间,延绵数里,大墅涧长约二里,与大墅浜合流汇入太湖。而梅梁湖在大墅岭东。梅梁湖得名见于史载,《吴越春秋》云:吴王进梅梁经此,遇风舟覆,梁落湖中。自此,每之春日,湖面开花,形似梅花,故名。梅梁一名,传至2余年,解放以后,马迹山设有梅梁小学、梅梁中学。

小墅曲通

小桥曲通村,新月光流枕。

■罢莲窝舟,相从竹筱饮。

小墅因小墅湾而得名,位于马迹山东,与大墅仅一箭之遥。

民国时期,隶属武进县马山区桃坞乡,年后归属无锡县(市)马山乡桃坞行*村。上世纪80年代,小墅仅有10户,50余口,皆许姓,与小墅许姓同族同宗,均系南宋许叔微之后。

小墅湾有“梅梁小隐”,系南宋学士许叔微别业,别业因近梅梁湖,故称。清《光绪《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卷三?古迹》载:“”

高宗南渡时,许叔微幼时随父自真州至常州,后徙居马山檀溪。叔微成年后进士致仕,先后在徽州、杭州等地担任教职,又入翰林院。其力主抗金。因朝廷偏安江南,无意大举,叔微弃官归里,筑别业于梅梁湖畔,并植橿树三株。许叔微精通医学,在乡悬壶济世,著《类证普济本事方》10卷、《翼伤寒论》2卷、《治法八十一篇》等。去世后葬于檀溪村东麓。

许叔微子许必胜于[宋]绍兴十五年(),科场扬名,殿试第三,获“毘陵第一探花”美称,朝廷赐名“迎春”,常州迎春乡自此而来。传至清道光年间,许叔微廿五世孙许棫,名故宅为“三橿老屋”,老年时,自号三橿老人。

民国时,“梅梁小隐”仍有房屋30余间,悬挂“梅梁小隐”、“河汾耆德”、“名医进士”等块匾额,其中,“名医进士”匾由南宋名将韩世忠所题。文革中,“梅梁小隐”被毁,仅存旧屋三间。

盟顶昏晓

青山若浮来,盟顶昏晓隔。

落日妖西枝,东河霭将夕。

所谓盟顶,是指位于马迹山西岸耿湾的盟顶山,盟顶山地处秦履峰偏北,与宜兴周铁镇隔湖相望。

民国时期,此地隶属武进县马山区秦履乡,年后归属无锡县(市)马山乡耿湾行*村。

盟顶山一名源于春秋吴越夫椒之战。清《太湖备考卷六?古迹》:“伍子盟顶在马迹山张青湾之巅。《常州府志》:相传伍子胥誓师处。”相传,伍子胥在山巅誓师出征,战败越王勾践。[清]乾隆年褚邦庆《常州赋》云“试剑石所在,伍子于焉誓师”,即指此事。

《左传》云:“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檇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楯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太宰嚭以行成。”周敬王二十六年(前),吴王夫差为报先王阖闾被越*所杀之仇,聚全国兵力,在夫椒山大败越*,迫使越国屈服于吴,越王勾践也作为战俘侍奉吴王三年。此战奠定了吴国的霸业。

盟顶山有左试剑石,相传吴王阖闾曾以此石试剑,石分为半,今石尚存。又传,此石为伍子胥盟师时挥剑劈石,以激励士气而致。

耿湾南有伴奴湾,相传,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曾遁居于此,故名。[清]陈绍琦《伴奴湾怀古》诗云:风景幽闲比苎罗,浣纱人去可如何?海棠着雨怜红粉,杨柳含烟想翠娥。千古尚遗倾国恨,五湖无复采莲歌。欲寻少伯来游处,一涧潺溪咽绿莎。

耿湾另有隋柏一株,栽于隋炀帝大业年间,距今年。古木挺拔,甲于三吴。清志载:时有常州知府单务嘉曾托名修船,伐干自肥;后又遭火,隋柏遂衰。然铁骨英姿,虬然屹立。年,惜又被村民拖拉机撞倒,以架水泥柱为支撑。

孙觌山庄亦位于耿湾。孙觌为常州晋陵人,南宋名仕,官至平江、临安太守,又擢吏部侍郎,退位后隐居耿湾,筑山庄一座,规模宏大,早已无存。

盘龙窱门

崭岩山头石,窱门前溪?。

青晖来娱人,人子于盘兮。

所谓窱门,系盘龙湾一条狭长山谷,深邃似门,位于马迹山西岸耿湾偏南。

民国时期,此地隶属武进县马山区秦履乡,年后归属无锡县(市)马山乡耿湾行*村。

盘龙湾一名源于汉光武帝刘秀。相传王莽新朝末,天下大乱,济阳刘秀曾逃匿此湾。二十五年,刘秀潜回家乡,举兵起事,事成登基称帝,是为明君。乡人为纪念刘秀隐匿此湾,取名盘龙湾。

盘龙湾口有胥山,山体突兀如拳,高达十丈,周围六十丈,相传,伍子胥由此登临马迹山,故名。胥山旧有伍相祠,右为龙舌尖(又称*土坡),伍子胥被害后,乡人在此年年哭祭,拜谒亡灵。

盘龙湾南有石山,石山上有狮子石,状如雄狮盘踞,足蹑一石似羊。狮子石傍另有一石,取名虎头,远观此石,似虎长啸。上世纪60—80年代,因开山采石,狮子、虎头二石皆毁。

雁门鸣榔

河浪浮渔息,青山断雁门。

鸣榔疏柳岸,贳酒夕阳树。

雁门湾位于马迹山西岸,因地处龟山与蛇山之间,谷似大门,时见群雁掠过,故名。昔有“十里松阴一经苔,峰峦相奏雁门开”句传世。

雁门村为岛内较大村庄,全村分为南边、北边、秋河三段。民国时期,此地隶属武进县马山区云居乡,年后归属无锡县(市)马山乡和平行*村。上世纪80年代,雁门村有农户余家,人口余。

雁门湾滨湖有石狮山、岔光山、龟山、田鸡山、盘龙岭、蜈蚣岭等。田鸡山即鱼息矶,在雁门西南湖中,面积大约5亩,荒无人烟,昔有渔民经此避风晚泊。[清]乾隆年褚邦庆《常州赋》有“渔舠晚泊,回环鱼息矶西”句,注曰:“鱼息矶在迎春乡雁门湾西,入湖里许,陂陀下浸,随水迂曲,渔舟每泊此憩息,故名。俗名徐息。”后因邻县宜兴人在此采石,面积日渐缩小,生态遭到破坏。

上世纪80年代,云南省在雁门建立农垦疗养院。

牛塘斜日

虵山一桁青,景落实塘濑。

斜日望林邱,人家在霞外。

牛塘因牛塘湾而得名,位于马迹山西岸,有牛塘河(牛塘浜)在此入湖,故名。清乾隆年《常州赋》有“牛塘马渎,水色参差”句,所云牛塘即指此地。民国时期,牛塘村隶属武进县马山乡云居乡,年后归属无锡县(市)马山乡和平行*村。

牛塘湾为马山著名的渔港,每当*昏时分,劳作一天的渔舟落帆进港,此地成为避风挡雨的理想之所。

牛塘村北窑头曾有重大考古发现——东汉陶窑遗址。陶窑依坡而建,结构犹如后来的龙窑,出土的喇叭形垫座与浙江汉代窑址出土窑具相同。此一发现,说明早在0年前后,马迹山已有常州先民在此生产、生活;同时说明,汉代江南烧窑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牛塘村周有蛇山、鲤鱼山、北窑头、马鞍岭、虎堑岭等。蛇山位于龟山分界处,介于雁门与牛塘之间;鲤鱼山在牛塘南,下接鲤鱼嵝,鲤鱼嵝高巉陡险,聚石如鲤;马鞍岭在牛塘西,为蛇山至大储山诸山之过脉;虎堑岭与马鞍岭毘邻,似虎卧堑。

牛塘湾有牛塘河,长约数里,昔可通舟,今淤。相距牛塘河口不远处有战鼓墩。墩高丈余,广数十丈,三面皆湖,一面倚山,怪石嶙峋,相传,此为吴王夫差擂鼓助阵之所,夫差此举,吴*为之一振,故而大败越*,勾践落为囚徒。后因沙泥冲积,墩周渐淤,今湮为田,胜迹难觅。

内闾离宫

漆娥有高台,何时来避暑。

浮云淹忽驰,眇眇成愁予。

所谓“内闾离宫”,即春秋时期阖闾避暑宫,位于马迹山西岸偏南内闾湾,旧属武进县马山乡云居乡,解放后改隶无锡县(市)马山乡万丰行*村,上世纪80年代,内闾自然村仅有50余户,余人。

阖闾避暑宫常州旧志有载。清《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古迹》云:“避暑宫在阳湖县迎春乡内闾湾。相传,吴王阖闾构宫避暑于此,今其井犹存。”《光绪武阳营建舆地全图?马迹山图》避暑宫(遗址)赫然在目,前为覆舟山,后为马王岭,左为湖潭嘴,右为万安山。

北宋朝范成大有《咏离宫》诗:蓼矶枫渚故离宫,一曲清涟九里风。纵有暑光无着处,青山环水水浮空。范诗所咏离宫即阖闾避暑宫。[明]邑人钱渊亦作《避暑宫》:行行内闾相咫尺,六月风吹杨柳陌。

千古犹传避暑宫,踌躇往事空陈迹。

避暑宫四面峰峦环抱,遍山绿树成荫,是为江南难得的清凉世界。公元前年,阖闾移吴都于延陵邑内,在太湖闾江口新建都城,始称阖闾城。与阖闾城一湖之隔有马迹山,山明水秀,风光迤逦,有湖中灜洲、琼岛之称。阖闾陶醉这里的湖光山色,于是兴建离宫一座,作为夏季消暑之所。

避暑宫究竟什么模样,史书少见记载,而宋代诗人真桂芳《题吴王避暑宫》这样描绘:银楼迢迢夜未晨,管弦声里绮罗春。饮阑方拥名姬醉,岂料稽山正卧薪。

公元前年,越王乘夫差率兵伐齐之机,一举灭掉吴国,阖闾城连同避暑宫一起灰飞烟灭。避暑宫(遗址)今存吴王井一口,附近桃花湾另有浣纱池一方,由石垒筑,相传系宫女浣纱之所。

内闾湾有花篮山、内闾岭、山西岭、赤乌桥石等,赤乌桥石刻有“吴赤乌二年”字样,距今余年历史,石刻已湮。

内闾湾另有悠然亭,系元代名士钱士元所建,赵孟頫撰记。钱士元为五代吴越王钱镠之后,世居湖州,九世孙钱渊于宋高宗时为常州晋陵尹,后落籍常州,其弟徙居迎春乡(马迹山)。《新塘钱氏宗谱?渊公传》曰:“一建筑室于升东夏墅,讳源,字士清;一爰止于迎春之古竹湾,讳远,字士望。”

钱士元为钱士清后人,悠然亭恐为钱氏林泉。今已无存。

龙渚马迹

祳崖石屹屹,远翠椒峰落。

红桃夹涧花,花下渔舟泊。

马迹山南部有桃花湾,著名的龙头渚就特兀于湾内。此地旧属武进县马山区云居乡,解放后改隶无锡县(市)马山乡桃花行*村。

龙头渚是伸向太湖的半岛,全长2米,站在龙渚之上,可观十里之外的大、小椒(樵)山。

椒(樵)山一度称之红卫山,属常州太滆乡,春秋时期,著名的“夫椒之战”就发生在这里;小椒(樵)山又名小杜圻州,俗称筲箕山,面积不足3亩,荒碛无人居住。相传,越国大夫范蠡身葬于此。后来有人在此山采石,岛被采平,至今仅露出水面数尺。

所谓马山之“马迹”,即在龙头渚。宋《咸淳毘陵志?山川》云:“马迹山与津里山相接。山西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两穴迹,圆各盈尺,深五六寸,水落则见,旧经谓:秦皇巡幸,为马所践。”《江南通志》载:“马迹山在(常州)府治东六十里太湖中,其西麓地名西青,石壁屹立,下有四穴,圆径盈尺,深六七寸,水落则见,相传以为神仙马迹云。”明中,钱孝诗云:祖龙架石梁,跨海观晃漾。挥鞭策神马,跃此烟波上。

西青另有龙舌岩、熨斗崖、神马石、蛤蟆石、香炉石、一线天石、马迹印、马迹桥、西青小隐等胜迹。龙舌岩在龙头前,巨岩犹如龙舌,长约5丈,宽可丈余,直插湖心;熨斗崖又称西青石壁,“其势瞯湖,如覆斗,下容百余人”,位于龙头西侧,峭壁悬挂,状如熨斗,复罩湖滨;神马石在西青咀西,岩石上有大小马迹印。又有濑石,跨水如桥,俗呼濑桥,石上亦有大小马迹;蛤蟆石在马迹石旁水中央,二巨岩犹如蛤蟆登山状;香炉石在龙头坞南,一石高悬如鼎,状似香炉(今废);一线天石在熨斗崖西,二石中分,观天仅见一线;马迹印在龙头西石滩上,四个石穴,盈尺大小,深约6—7寸,状似马迹;“西青小隐”则为明代高士钱孝所创林泉,“小隐者,为屋数楹,前后植竹数千竿,屋中藏书千卷,凡为文事事者备,外有田数十亩,挹湖水灌之,足以供客。”

“西青崖畔尽桃花,暖峰迟日蒸红霞。柴门流水自乡村坞,幽花昼春长嘉。”桃花湾一带今已辟为龙头渚风景区,为国家级马山太湖度假区核心景区之一。

嶂青溪月

风吹西溪月,挂在涵山松。

一夜叶萧然,又添何处峰。

嶂青湾位于柴泉湾西,系马迹山腹地,民国时期,地属武进县马山区秦履乡,解放后改隶无锡县(市)马山乡嶂青行*村,解放后改隶无锡县(市)马山乡嶂青行*村。上世纪80年代,全村有户余,人口人,为马山人口最集中之地。

嶂青原名张青,居民多张姓,故名。或源自冠嶂峰,冠嶂山在其北,三峰叠翠,连绵数里,远观此山,一片青黛。[宋]绍兴十五年(),许必胜殿试名列第三,获“毘陵第一探花”美称,朝廷赐马迹山“迎春”之名,晋陵县迎春乡便设于嶂青,附近有迎春桥旧迹。

嶂青旧有布*第,系[明]万历年进士吴旸宅第。吴历任广东参*、四川副使、江西布*使,卒,谥太仆寺卿,上世纪80年代,遗址尚在。

嶂青有涵山、凤凰山、馒头山、庙山、马横岭、耿湾岭、长沙嵝等。涵山位于嶂青村中,标高仅为14.7米,山顶平坦如场,昔甚苍秀,旧有“嶂青毓秀”之称,今已荒弃;凤凰山位于嶂青村后,相传有凤凰栖息;馒头山位嶂青西、洗米弄北;庙山在嶂青与西村之间;马横岭在嶂青寺庄后,一名马棚峰,相传吴王夫差在此畜马;耿湾岭在嶂青与耿湾之间,伍子胥盟顶、试剑石与秦始皇鞋印石皆在此岭;长沙嵝在嶂青村后,山中有长沙泉。

嶂青有二涧,一东一西,东涧源出李家巷后秦履山,西涧源出耿湾金鸡岭,二涧合流于八渎,今入环山河,各长里许。

苦竹古渡

村深连鸡啼,竹晚去鸟没。

渡口人已归,孤舟缆新月。

苦竹又名古竹,孤竹,村以竹名,位于马迹山北岸,地近冠嶂峰、小灵山,与常州雪堰镇雅浦村隔湖相望。

苦竹原属武进县马山区云水乡,解放后改隶无锡县(市)马山乡。旧时,因这里多苦竹林,故名。唐代诗人陆希声曾作《苦竹径》诗,云:“山前无数碧琅玕,一径阴深五月寒”,[清]乾隆年褚邦庆《常州赋》有“孤竹村封疑墨胎”句。墨胎为夏禹老师姜墨如子,禹得天下,封墨胎于随州绍列山,成汤之初,析封支离,是为孤竹。褚邦庆注曰:“孤竹乡村在新塘乡”,褚君疑墨胎曾封马山,故留苦竹之名。

苦竹为马迹山重要渡口,[明]浦应麟《太湖马迹山记》曰:“北登渡口,历苦竹,度檀溪,过钮埼、莲坑,抵新城,古寨山之东山也。”“北登渡口”即指苦竹渡。

苦竹为马迹山诸乡首镇,民国十七年()《武进年鉴》载:迎春乡首镇为古竹(原称苦竹),13村、46闾、邻,面积.平方里。民国十八年(),武进县共设十区,马迹山为第十区,区署驻苦竹,辖竹溪、三元、雁门、桃花、神仙、永安、寨泉、新城、西泉、桃坞等10乡。

苦竹一名可能与范蠡有关。《舆地记》云:无锡历山西北有范蠡城,越伐吴时,由范蠡所筑。《大清一统志》载:绍兴有苦竹城,《越绝书》云:此城为范蠡助勾践伐吴还,范蠡筑。周敬王二十五年(前)即夫差元年春,吴曾败越于夫椒。越王勾践为复国复仇,卧薪尝胆三年载,励精图治,最终于周元王三年(前)即吴夫差二十三年打败夫差,吴国灭亡。越灭吴后,范蠡“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苦竹为马迹山最早地名,附近有苦竹渡,当年范蠡携西施泛舟五湖,很可能由此上岛,百姓便将山阴(绍兴)苦竹名于乡邑。

年,无锡市在马山与雪堰莘村之间围湖,造田2余亩,古竹与武进雪堰联袂成片,雪堰仅得2亩,其它皆归无锡,马山由孤岛变为半岛。

檀湾帆影

山春烂漫华,香■发新茗。

■底钟声回,泉中渡帆影。

马迹山有檀溪湾,位于岛之沿湖东岸,旧属武进县马山区云水乡,解放后改隶无锡县(市)马山乡檀溪行*村。

檀溪湾因有湾巨檀而得名。檀溪名胜较多,隐君泉、半月泉、驼公石、钱堆矶、米贮矶等诸胜皆在此湾。[清]乾隆年褚邦庆《常州赋》:“隐君泉近熨斗、香炉之石,胜子岭俯钱堆米贮之矶。”又有“泉如半月,寺僧莫甃圆兮”句。

隐君泉在檀溪村后,俗呼蚌壳井,池宽半亩。相传,北宋邵协罢官隐居于此,故名。南宋翰林学士许叔微也曾归隐泉畔,遂号“近泉”。泉从岩壁细孔流注,涓涓一滴,下注石池,淙淙有声,汲已即盈,常年不绝。色清洌,味甘芳,古人云“沏茶可比惠泉”。[明]钱孝诗云:白石清池半亩宽,飞流出自野云端。山僧细汲奔芒屦,稚子遥分衺竹杆。

栖云庵在檀溪上流,胜子岭东麓,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至今已有余年历史;半月泉在栖云庵中,状如半月,后为俗僧甃而圆之;栖云庵前古银杏为寺僧(开山祖)海福书所栽,为南宋遗物;驼公石在檀溪中,如卧骆驼。一云:“驼道人寓此成仙,化石而去。”

上世纪80年代,克拉玛依油田疗养院、上海纺织疗养院相继落户檀溪,成为一方疗养胜地。

常州市谱牒与祠堂文化研究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进阳湖旧邑八景考马山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