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介绍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论语慢谈孔夫子的育儿经验
TUhjnbcbe - 2021/9/12 19:23:00

1、

孔子19岁结婚,过了一年就得了个儿子。

那时,他在鲁国当仓库管理员,工作做得很好,财货尽然有序。人们认为,鲁国公赏识他的工作,赐给他一条鲤鱼,祝贺他喜得贵子。

我倒觉得,鲁国公赐鱼未必是特意为之,可能仅仅是体制内的寻常颁赠,类似于今天公务员生小孩拿到的津贴,人者有份而已。如果是特别颁发,鲁国公未免显得小气,给几条*鸭叫怕也比一条鲤鱼来得更下奶吧。

然而,孔子感恩国君的馈赠。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朋友之馈非祭肉不拜”。年轻的孔丘第一次感受到体制的温暖,内心一定是非常感动的。

这种感动超越了体制,当然,也必然超越了这条鲤鱼。

这几乎是一种刻奇似的感动。

孔丘一定透过这条鲤鱼,感受到了体制与人性的,某种微妙的共鸣。

所以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他给儿子取名,叫孔鲤。

字,伯鱼。

2、

孔鲤的名和字是顺着来的,非常朴实。

鲤鱼跳龙门只是传说。

孔鲤的一生是很朴实的。

他的本事比不过老爹,

也比不过自己的儿子。

他的儿子叫孔伋,跟着曾参做学问,然后自己也教了很多好学生。

他的学生再往下教学生,这里面就出了个不起的孟子。

所以人嘛,无论本事大小,总有那么一件事非你不可。

孔鲤不生个儿子叫孔伋,就教不出孟子的好老师。年少的孟轲如果没有遇到一个好老师,很有可能就跟着法家学坏了。孟轲如果跟着法家学坏了……

妈妈咪呀,今天读书的小孩就用不着再背“孟子见梁惠王”了?

我没有办法去想象这件事情。

3、

传说孔鲤很懂自己的人生定位。

他给他儿子说,你爸爸,不如我爸爸。

他给他爹说,你儿子,不如我儿子。

没毛病!

可惜这天伦之乐的一幕并未发生过。

孔伋出生的时候,孔鲤已经去世了。

他并没有看到孔伋长大成人那一天。

4、

论语里面讲孔子和他的学生的篇章很多。像子路、子贡、子张、子游、曾参这些人,看起来真是比他亲儿子还亲。

好在有那么一章,讲到了他和他儿子关系,读起来是很有意思的,却是我觉得最容易让人误解孔子的亲子关系的。

我们今天一起来分析分析。

论语《季氏》,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有个叫陈亢的人,问孔鲤:“子亦有异闻乎?”

5、

怎么说呢?

就是你有没有从你爹哪儿听到一些不一样的道理?

异嘛,就是不一样。所有人都听见的,不能叫异。

所谓“异闻”,就是你爹专门给你说,却没有给别人说的东西。

6、

孔子这个人不知道怎么回事,许是本事太大,学生们怎么学也学不像,所以总觉得老师有所保留,有一些秘而不宣的东西。

为此,孔子还专门自我辩白过,说: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是丘也。

就是说,我有什么好隐瞒你们的?跟你们整天吃喝拉撒在一起的,不就是我孔丘吗?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陈亢还是猜测孔老师可能给自己小孩开小灶。

7、

孔鲤说:“未也。”

就是说,没有吧?

而紧接着,这个老实孩子好像回忆起了一些事。他说: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问,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问,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8、

孔子问儿子,学诗了吗?

儿子说,还没。

他说,不学诗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呀。

儿子就下去学诗了。

另外一天,儿子又撞见他。

他问儿子,学礼了吗?

儿子说,还没。

他说,不学礼,不知道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啊。儿子就回去学礼了。

9、

这两件事,就是孔鲤认为自己应当给与陈亢的回答。

孔鲤毫无隐瞒。你问我“有异闻乎”,我认为可能有的,就告诉你。这个耿直真诚的个性,就跟他爹是一样一样的。

可惜,陈亢做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他说,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0、

闻诗,闻礼,没有问题。

就算没有孔鲤的回答,我们也没有理由认为,诗、礼,是孔子专授儿子的秘笈。整本论语,谈诗谈礼不在少数,只能说陈亢上孔子的课太少了吧。

最后一个结论,则完全想当然了。

君子远其子?

我想,这只是陈亢片面的想象。

11、

孔子和儿子的对话有一个特别的场合。

“庭”。

这一点我尚未看到其他文章谈论过。

庭,不同于今天我们一般家庭的客厅,虽然带个“客”字,本质上也是完全个人、私密的空间。而孔子的这个庭,实则是一个家庭私密空间向公共空间的过度。儒家讲,治国在齐其家。从齐家到治国之间的空间,就是庭。

对于孔子这样一个公众人物而言,庭的空间属性更为显著。

透过孔鲤的私人回忆,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珍贵的历史时刻。

孔子于无人之时,在庭中的状态,是“独立”。

就是,独自,站,在那个庭中。

而且这个情况不是偶然的。

两次在庭中撞到自己亲爹,都是这个样子。可见孔子于庭中,就是“独立”的。注意,庭,并非一个绝对要求“独立”的空间。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他酩酊大醉的场所,就是“庭”中。

一者独立,一者大醉。庭在两份文本中,均以同意的符号价值存在,使庭中的作为表达主人公各自不同的人生态度。

所以,在这个具备公众属性的庭中,孔子与自己儿子的对话,就具备了教诲的属性。在庭中相遇的父子,就不是父子了,而是孔子和孔鲤。

11、

孔鲤此时的状态是怎样的呢?

叫“趋而过庭”。

就是加快步伐,想赶紧溜过去。

“趋而过庭”四个字在我读来亦有厚味。

一个人从私密的内室,“趋而过庭”,向何处去呢?

对于一个小孩来说,那当然就是要跑出去玩。但从“过庭”的象征意义而言,就是要从个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

其实即便是小孩从家庭跑出去玩,也是这样一个从私密走向公共的过程。

再说“趋”这个动作。

趋,是加快脚步。我认为这里加快脚步,并不是说孔鲤怕自己的爸爸,想赶紧溜过去。

在长辈面前加快脚步,在当时,大概只是一般的礼数而已,不能见到长辈还是大摇大摆的。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即便是孔子,见到身着丧服、礼服的人,也会加快脚步经过以示尊敬。这在《乡*》篇记载得非常清楚。

12、

由此可以看到,君子岂是远其子呢?

场合使然,教育机会使然而已。

诗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私密的家庭生活中应当展现何种亲密与和谐,孔子怕比任何人都更加清楚吧。

儒家在我看来是最切近人性的学问。

“君子之道,

肇端乎夫妇,

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切不可因为陈亢的一句误读,认为孔子是个不懂得亲子感情的人,是个“远其子”的人。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倒是亲亲处处表明了自己的亲子关系。人们常记得,鲁迅说“仁义道德”写着吃人。我却要说,要吃人的仁义道德,是陈亢们的仁义道德。独立于庭中的孔子,和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在我的心中却常常就是一样的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慢谈孔夫子的育儿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