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介绍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老知青碎说鲤鱼洲二
TUhjnbcbe - 2021/4/17 0:41:00

作者;五营24连南昌知青朗少先

05

六九届成为上山下乡的主力

年上半年,鲤鱼洲分来了近万名上海和南昌的下放知识青年。

此时的鲤鱼洲,已改为江西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团。大队改为连队,分场改营部,场部改为团部,农场职工改为兵团战士,可谓七改八改,花样翻新。

自秦以来,我国就在边疆实行半*半农的屯垦守边维稳*策,一直到现在的*生产建设兵团。在内地实行建设兵团屯垦,还是头一次。当时中苏边境吃紧,内地的兵团知青,作为后备兵源,随时准备上战场。

文革中的69届知青,是共和国最悲催的初中毕业生。文化水平充其量初一程度,都还是长身体的时期,不得不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有些男生都吃不消,女生只好眼泪往肚子里流。相当多的女生,落下了终身的疾患~~腰椎病。

当年的兵团领导,曾经夸下海口,要把鲤鱼洲建成小上海,把团部门前的石头路建成南京路。有饭店,有宾馆,有百货公司。真正做到的是,石头路建成了水泥路,天子庙的面积规模可比静安寺。

9,13事件发生后(对上山下乡运动,林付统帅说了一句良心话),国家开始有条件的选拔知青上学,参*,进工厂。据统计,工农兵学员就近万(97万),是对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的,一次革命性的改革。那些不符合条件的知青,只能翘首以盼。

九团后改为农建师,后再改为五星垦殖场,但仍旧是屯垦式的集体劳动。改革开放后,绝大部分知青返城,在鲤鱼洲持续了十年之久的,知青屯垦式的,农耕文明退出了历史舞台。

06

改革中的鲤鱼洲

改革开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鲤鱼洲的一千多家,六千多人,迎来了分田到户的好*策。

每户平均分到三十亩地,占比高于全江西省。垦殖场的大锅饭没有了,饭碗自此端在自己手里,不努力耕作,还真是无米下锅。设想,如果知青还留在那里,这些田地还真不够分的,所以说,知青返城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现在的鲤鱼洲,已成为南昌市的菜篮子,副食品基地。一条崭新笔直的,又宽又平的国家城市公路,即将修到鲤鱼洲。比原来的破烂不堪,坑坑洼洼的,大堤上的石子老路好走多了。

现在的鲤鱼洲,交通方便。西边可达南昌国际机场,还连接了昌万高速公路和沪昆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东边的水路,通江达海,与世界接轨。

一个充满活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真正的耕者有其田的,在国营农场的体制改革中,产生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农耕稻作文明,改革开放后的鲤鱼洲,走进了新的发展历史新时代。

07

情怀鲤鱼洲

文明: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具体体现的是种种不同的文化形态,鲤鱼洲的各个阶段的文化形态,就像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

在鲤鱼洲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中,产生了盲流移民文化,五七大*文化,五七干校文化,知青屯垦文化,家庭承包责任制文化。

走进鲤鱼洲,有知青画墙,有知青公园,有北大清华纪念馆。这么多的来去匆匆的过客,虽然像鄱阳湖的流水,涨的快也落的快,但他们对这块荒草洲,依旧念念不忘,流连忘返。恰是那失恋的少男少女,初尝苦果,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刻骨铭心。第一代的城镇乡村移民,倒被淡忘了,他们才是这块土地的真正的定居常住户。

鲤二代,鲤三代坚守在鲤鱼洲。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日子。春播,夏抢,秋收,冬藏,但劳动强度比那些年低多了。有的人虽然离开了此地,但逢年过节还是要回到故土。前不久,俺还遇到了一位,上世纪六十年代中,下放在五分场某大队的城镇青年,一把年纪,满头白发,在鲤鱼洲结的婚,两个儿子也是在鲤鱼洲出生的。他说:全家人每年都会开车去鲤鱼洲一次,不知道为了什么,就像有神使*差似的。那些还在鲤鱼洲的人的生活劳作,维系着鲤鱼洲的农耕稻作文明。

中国历史上的所有革命,其实质都是土地革命。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的实行,第一次解决了老百姓的肚子问题。为全方位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必定是极其重大,深远,非凡的。

《鲤鱼洲情怀》

江西九团知青战友(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老知青碎说鲤鱼洲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