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辫子老师:建构班级“整本书阅读”创意体系(完整版)
文/郭学萍
01
阅读“开始啦”
▲长辫子老师接受“南京新闻头条”访谈(一)
年,叶圣陶在《论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提到:“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这是叶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读整本书。
年,叶圣陶和朱自清写过一本《略读指导举隅》,所谓略读,主要指的就是整本书阅读。就教学而言,课内精读是主体,课外略读是补充;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
全书指导了六部书的阅读,分别是《孟子》《史记菁华录》《唐诗三百首》《蔡孑民先生言行录》《胡适文存》《呐喊》《爱的教育》。
虽然以上都只对初中、高中、大学阶段提出了读整本书的要求,并未提及小学,但历史走到今天,小学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须。
01年1月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在“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
在“整本书阅读”向纵深处推进的今天,不仅需要旷日持久的热情,更需要科学理性的思考。
1.“时间制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年版)对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的规定是:万字。
如果以曹文轩《草房子》一书为例,每本书约0万字,那么整个小学阶段读7—8本书,就完成国家的基本要求。
这是一个“底线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实际,加大“整本书阅读”总量。可是,时间从哪儿来?
首先,化整为零,用好“边角”时间。具体做法:每天早晨10分钟,晨诵时间,读经典美诗文,或“整本书”中的精彩语段;
每天中午0分钟,持续默读,读整本书;每晚临睡前10分钟,继续整本书阅读,并进行亲子阅读互动。
其次,.统筹安排,用好“整块”时间。教师在双休日及节假期尽量少给学生布置机械重复作业,取而代之,开展“和大人一起读”活动。
制定“家庭读书记录表”,记录全家人“整本书阅读”情况:如:书名、时间、页数等。
.“推荐制度”
年开学初,全国数百万中小学生正式开始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
总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部编本”语文教材就是专治老师和学生不读书,或读书少这个毛病的。
他鼓励学生“海量阅读”、“广泛阅读”,并建议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文章。
根据温主编的谈话精神,我制定了《长辫子老师:最新统编本材“+X”阅读推荐书目》。
当然,这些书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随时调整。下面是“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一下第五单元的书目推荐:
总之,在做“整本书阅读”书目推荐时,要充分体现经典性、可读性和语文性,小学阶段以童话、故事、寓言、童谣、儿童诗、科幻作品等主。
要注意传统文化的比重,书目尽量不和“课标”建议书目(同时也是主流教材必选书目)重复。
3.“分享制度”
十年前,凤凰卫视(中文台)有一个日播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节目长度为8分钟,主持人梁文道。
这个节目就是希望可以每天介绍一本书,也就是说在8分钟的时间里,让观众用最简利的方式碰触到书籍的精髓,进入一个又一个迥异又奇妙的书中世界。
每一集节目除了帮观众读了一本书以外,对观众来讲也是一个协助他们选书来读的过程。
受这个节目的影响,我在每节语文课前,也安排了一个读书栏目,名曰“开卷五分钟”。主题自选,形式以演说为主,每次两位同学。全班48位同学,每三周轮流一次。
下面是我所带的六(5)班“整本书阅读”分享表(局部)。
当然,分享的方式很多,我们还可以成立“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