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观音山一带还是一片盐卤海滩,那时,我们南通被古人称作胡逗洲,观音山是胡逗洲东边的一块裙地。随着海滩成陆,晒盐、开荒的人群渐渐聚来,观音山一带也就有了人家。
但大海是“六月天,份饼儿脸”,变化无常的。
某年,不知是海里发生了海啸还是一股怪潮,那潮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像千*万马一样猛然杀来,观音山周围的百姓,顾不得收拾家里,连忙背着老的,抱着小的,一个个夺门而出,向高处逃命。这一带哪儿算高处呢?
南通就五座山,可五山离观音山一二十里,人们自然来不及逃向那儿。
观音山那时还不叫“山”,只是个土墩,就那里高点儿,人们就争先恐后奔向那里。
眼见人越聚越多,潮水越涨越高,再有一个时辰这个土墩也将被水淹掉。
此时,人的生命在大自然灾害的面前,真如燃蚁般显得那样脆弱,不堪一击!聚在土墩上惊慌绝望的人们一片呼天喊地、哭爹叫娘的惨叫,信佛的老人嘴里不停地默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奇迹就在这时发生了,潮水里走来一位婆婆,这婆婆白发苍苍,慈眉善目,手提一只竹篮,篮内放着一条欢蹦活跳的大鲤鱼。
婆婆踏水而来,令人称奇的是,这婆婆外表老态龙钟,但踏水的脚步却轻盈无比,简直可以说健步如飞。当婆婆来到墩前,只见她对竹篮里的鱼轻拍了一下,然后倒扣鱼篮,那鲤鱼便“腾”的一声落进海水,鲤鱼摇了摇尾巴,便向大海游去。
说来也怪,原来排山倒海的潮水,此时像*队接到“撤退”的命令一样,“哗”地一下退去……躲难的几百号人性命保住了,人们相拥相抱,喜极而泣,但当大家再找那位提篮的婆婆时,婆婆却早已不见了踪影!
人们根据婆婆的形象,推断是“渔篮观音”现身。那鲤鱼是一条神龙,大家望空而拜,感谢菩萨救命之恩。灾后,民众集资,在这个观音菩萨现身的土墩上辟寺建庙,供奉观音大士法身,把这个土墩改名观音山,寺名称做太平寺,以谢观音现身保一方太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