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CB地下室超长干货为什么ldquo好
TUhjnbcbe - 2021/2/27 12:07:00
谁知道治療白癜風的專業醫院在哪里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jiaolvheng/m/5075.html

写在前面:

从年以来,中国的摇滚已经衰落,流行乐坛几枝独秀,后来《老鼠爱大米》等口水歌的出现红极一时,“非主流”歌曲盛行,以及抖音网红歌曲传遍大街小巷。我们已经太久没有在大众的范围之下听到过制作精良的,有思想的,有血有肉的好音乐了。同时也有太多人在感叹那个“*金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鄙视着现在流量和资本对"小鲜肉"的青睐。也有很多人说小众就是小众,死守着小众的尊严,鄙视流行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多人说这是浮躁的年代,大众的审美已经被驯化······

小硬觉得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能简单揣测,一概而论。所以小硬试着撕开这个问题,找出几个原因分享一下。

一、是不是审美出了问题?

从80年代起,我们至今所听到华语乐坛的流行、摇滚、民谣、嘻哈,还有那些小众音乐和独立音乐,基本上都是“舶来品”。建立在西方音乐理论体系下,从作曲,到编曲,到乐器及演奏,再到歌唱技法,基本上我们一直走在模仿的道路上,偶有创新,但尚未自成一套体系。我们评论一个乐队或者乐手的演奏水准,一般会从“正宗不正宗”“够不够味儿”,潜在一个以西方为默认标杆的评价体系。而从东方人自身的特点来审视,我们往往会注重歌曲的旋律,比较轻视歌曲的律动(约等于节奏)部分,我们一般对旋律“抓耳”的歌有比较好的第一印象。其次是歌词的意义内容要贴近东方人的文学审美,比如现在网上有文言文歌词的歌曲,无论文言文是否言之有物,只要对仗工整、合辙押韵,加上一些比较有东方意境的意象(比如南方、小城、钓叟、卧龙、蜀道等),都会有很好的流行程度。当然,小硬认为人们对于文学的审美多样化,比对于乐曲类型的多样化要复杂的多,所以上述审美趋向还真不能以偏概全。可以看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我们审美取向是有一定影响的,矛盾也就出现了。

从历史角度,小硬暑假参观唱片博物馆的时候了解到,像百代(EMI)这样的大唱片公司,早在清朝末期就已经有了,并且录制了大量的唱片,可以说中国的现代唱片工业起步并不逊于西方。但是,这些中国最早期的唱片基本都是京剧,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民国,才出现了小批modernjazz风格的类似《夜上海》的歌曲,但也只是小范围流行,可以说主流的音乐审美一直是停留在京剧等戏曲艺术上的。建国之后出现了一大批经典主流歌曲,像《白毛女》《红色娘子*》这些与影视作品、歌舞喜剧捆绑的音乐,虽说首首精品,但是数量不多,再加上物质条件匮乏,流行程度确实不高,对于大家的审美影响是有限的。再之后就直接跳到80年代港台流行乐在大陆大范围流行,而这时候歌曲的审美就直接跳到了与欧美流行音乐的水准了,之后是中国摇滚乐的辉煌时代。虽然有点牵强,但小硬不得不说,从一个音乐根基在京剧等戏曲的审美,在不到百年时间,过渡到与西方爵士、布鲁斯、古典进化出来的审美上,不能说不可能,不能说坏,但势必会出现混乱的,照猫画虎、照单全收的情况。再加上近代中国的动荡局面,出现了音乐进化的真空时期,对于民众审美取向的进化和音乐人的进化都是不利的。

所以小硬认为,混乱的审美体系,以及历史条件的先天不足是我们认为的好音乐没有得到认可,让它们小众起来的历史原因。但是这些事久远了点,可能是根本原因,但不是直接原因,小硬觉得还需要着眼近二十年的变化。

二、晚会左右了我们的耳朵?春晚背不背锅?

不得不承认,春节联欢晚会与中国人必过的节日春节的捆绑,注定造就了其收视率巨大体量,这种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为就算你再怎么鄙视春晚,那你至少也看过一两届春晚吧。所以春晚的歌,是所谓主流的音乐风向标,是中国人听的音乐风格的交集。所以晚会式的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人,尤其是中老年人的耳朵,他们的主流音乐媒介是电视,不像年轻人有各种网络音乐资源。那对他们来说,电视媒体的审美约等于了他们喜爱的音乐,既然是电视,就逃不开春晚、星光大道、*金“晚会式审美”的人不是听众,而是制定晚会规则的那些人,所以我们听的是他们想让我们听的那些歌,耳朵一定程度上收到了局限,范围也就慢慢缩窄了。

小硬是在批判“晚会式审美”吗?那当然不是了,因为春晚干过不少好事,不能全盘否定,另外国外的“晚会式审美”是一个典型标杆,我们也可以“师夷长技以制夷”。

先说春晚干的好事。大家所公认的春晚的巅峰是年的春晚,那一年是王菲的春晚首秀,王菲和那英一起演唱了《相约一九九八》,小硬第一次听到时是非常的震撼,旋律和歌词都超级美,再加上那一年央视第一次启用了一号演播大厅,在舞美设计上也是空前的。这首歌的作曲人也是很值得说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肖白。他的其他作品有《奥林匹克风》《举杯吧朋友》等。最令小硬惊叹的,他是《哪吒传奇》《快乐星球》《小鲤鱼历险记》主题曲的作曲者,可以说小硬的童年回忆都在这里了。那一年春晚,刘德华和张信哲也登上了舞台,刘欢唱起了《好汉歌》,所以这一年还是留下了被大家津津乐道并被深刻记住的好歌曲的,流行音乐的大佬、巨佬也都有亮相。

时间转到年,这一年的春晚是小硬看到的最牛的春晚,前一年我们经历了汶川地震和奥运会,总结前一年的大起大落,同时展望未来,小硬认为这一年不仅节目过硬,意味也十分深远。在这一年登场的最值得一提的、重量级的、巨佬云集的乐队就是纵贯线。纵贯线包括了李宗盛、周华健、罗大佑和张震岳,他们在七分钟的时间里串烧了《真心英雄》《亲亲我的宝贝》《童年》《爱之初体验》和《亡命之徒》。这些歌都是他们原创的,同时也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这种表演,这种乐队,小硬不禁感叹这是巅峰中的巅峰吧。

再到后来,王菲、陈奕迅、李健、周杰伦纷纷登上春晚舞台,留下了《因为爱情》《传奇》《本草纲目》这样的经典之作。不可否认,这些歌曲是顶尖的好音乐,也能够给主流的审美带来很好的示范作用,让除夕夜坐在电视机前的叔叔阿姨和小朋友知道这样的音乐是好的,并且好到足以登上春晚的舞台。可是后来,旭日阳刚、TFBoy、吴亦凡、*的登场,让小硬觉得春晚实在是不会在音乐水准上进行严格把关的晚会了,同时也不清楚节目组想要表达什么,只是一味地迎合观众吧。

另一方面,就是大家一直诟病春晚的*治作用。我觉得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大晚会,歌颂祖国是绝对有必要的,弘扬美德也是绝对有必要,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难道要在除夕夜批判下现实,或者唱一些表达抑郁、痛苦的歌吗?小硬分析了春晚的节目单,每一年歌颂祖国的歌曲占比其实是差不多的,说明春晚并没有在这方面变得越来越厉害(未统计语言类节目),可能每年就是完成一个固定指标任务。那为什么我们还是感觉无聊了呢?以小硬的感受,是这些歌写的太不走心了,同质化太严重了。之前,我们在春晚上听到歌颂祖国的歌是《我的中国心》《大中国》《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这样旋律和作词都深入人心的歌曲,每每提到,大家都可以哼唱几句。可是近几年,你还能说出一两首你印象深刻的歌唱祖国的歌吗?我的答案是——没有。基本上,最近的这些歌,编曲上一定是宏大的管弦乐铺底,加上高亢的旋律,嘹亮的歌声从头唱到尾,旋律也是一个调。所以大家就会感觉无聊了,这些音乐也不能算是好音乐了,因为没有情感共鸣,没有好旋律,没有好律动,没有吸收新的音乐风格。总之,停止了创新是最致命的。

春晚以及其他无数大型电视晚会无疑对流行音乐是有明确的示范作用的,像是行业里的老大哥,可以成为其他人的模板,占据着传统媒体的顶级流量。无论是否是刻意而为之,春晚音乐质量的下降引导着一大批人音乐审美的下降。同时,春晚的音乐类型的封闭同时,也封闭了没有互联网的人听歌的类型。之后,春晚为了营造大联欢的节目效果努力迎合大众的需求,为了调和“众口”,继续降低了音乐的质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那放眼国外的大型“晚会”,不得不提的是"超级碗"中场秀,被誉为美国人的春晚,是世界上少有的在收视率上能和春晚媲美的电视节目。可以看出,美国的超级碗中场秀其实舞台的设计思路与演出形式,跟春晚相比差不多,都是好多明星同台演出,大批的伴舞人员,大量兴奋的观众坐在现场,所以春晚这一点不输给中场秀,我们没比人家低端多少,都是大联欢。

其实主要区别在于出演的音乐家们的质量,以及听众对不同风格的接受程度。超级碗的演出从流行,摇滚,说唱,再到乡村(相当于美国的国粹吧),都有涉及,并且每次观众都可以很好地接受。每位演出的音乐家质量都是十分的高。流行的麦当娜(),碧昂斯(),火星哥BrunoMars(),贾老板JustinTimberlake(),LadyGaga();摇滚的滚石乐队TheRollingStones(),Coldplay(),U2乐队(),谁人乐队TheWho(),前披头士的保罗·麦卡尼特();还有两大天王级音乐家,迈克尔·杰克逊()和王子Prince()。这些厉害的音乐家本身在音乐上的成就成绩斐然,并且对于表演的认真程度也是非常值得敬佩的。王子Prince在表演的时候一直下着雨,但是他并没有因为下雨而取消或减少自己表演,同时他还可以稳定地弹奏高难度的吉他,保持着高难度的演唱;滚石乐队当年队员的平局年龄已经是60多岁了,但是依然可以在舞台上活蹦乱跳,虽然这些“老头儿”舞姿很奇怪,还喘着粗气,但可以看出他们是拼命在表演的;谁人乐队当年表演的时候已经接近70岁了,依然可以保持着很高水准,还是当年种具有破坏力的演出。

超级碗中场秀可以说是晚会的标杆了,我们与他们差别在有些方面真的不大,有些方面就有着明显差距。尤其是音乐人的素质,一方面我们确实起步比他们晚,缺少相关的人才,这这在短期内不能弥补上,但是我们的音乐人可以多多拿出认真的态度弥补一些差距,然观众看到他们在认真表演。另外,我们的观众应该拓宽自己的音乐接受范围,包容地看待每种音乐类型。同时,我们的演出主办方不能一味的迎合观众,一味认同流量,应该成为引导听众的人,让真正好的音乐带到台前,让它们流行起来。

三、是不是盗版太猖獗?

从上世纪90年代,到年,中国的摇滚乐的发展迎来了空前的盛世,此时的摇滚并不是小众音乐,而是年轻人的一种潮流,大家争先恐后地去看演出,买唱片。重金属、朋克、民谣、摇滚都有各自数量可观的听众。这与一个比较重要地唱片公司有关系,它叫魔岩唱片(魔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其母公司是大名鼎鼎地滚石唱片。魔岩成立于年,解散于年,致力于发展有潜力地中国及港台的有潜力的音乐人,旗下的艺人或为其发行过唱片的有窦唯、张楚、何勇、伍佰、杨乃文、花儿乐队(*最早的乐队)、陈绮贞、罗大佑、高旗超载乐队等。这些在那个时代非常顶尖的音乐人,也是我们现在非常耳熟能详的音乐人,都在魔岩这个厂牌。最为喜爱摇滚津津乐道的唱片,也是对中国摇滚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张唱片——《中国火》也是由魔岩唱片制作发行的。

火爆一时的“魔岩三杰”

在魔岩这个厂牌背后的,也是魔岩的老板,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张培仁。他可以说是一位有着“偏执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一直致力于开发自己国家的好的音乐,让中国的那些地下的、小众的,但是足够优秀的音乐人走到台前来,被大家所熟知。另一方面,他对于音乐娱乐的观念是“去资本化”的,也就是说他并不像去挖掘一个大明星,一个大偶像来赚很多的钱,而是找到足够好的音乐,用音乐的质量来打动听众去付钱,相当于与今天的各种流量明星的套路反着来。正是因为他和像他一样有相同的理念的人给了当时已经在地下发展得不错的摇滚乐一个机会,让乐队和音乐人去录唱片,并且能够忠实地表达他们所想表达的东西,才会看到90年代乐队的大爆发,才会有很多人在今天回忆那段*金时代,因为听众能从音乐里找到情感的共鸣。

在世纪之交,互联网的兴起,给了盗版音乐很多机会,MP3格式的发明使音乐在网上大肆传播创造便利的机会,唱片的销量大不如从前。年,台湾本土唱片的销量在亚洲排名仅次于日本,世界排名16位,有80%的话语音乐在港台两地创作并制作发行,当年唱片销量是万张。而次年,唱片销量突然暴跌了万张。到年,仅剩万张的销量。对于大陆地区来说,年左右时还没有出现较大下滑,年以后也出现了销量暴跌的状况。整个亚洲地区的唱片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局面。年以后,形式一直不容乐观。以周杰伦为例,年他在台湾有35万张的销量,而到了年的销量跌到了15万张。同期的大陆,销量破十万的音乐人只有周杰伦、孙燕姿、李宇春三位,与早年动辄几十万的销量无法同日而语。周杰伦在早年总销量可以到达万张,但是年以后,逐渐跌倒20多万张的销量。之所以选择周杰伦,是因为以后的华语音乐市场周杰伦可以代表销量的天花板,他的数据波动如此之大,可以想象其他音乐人和签约的唱片公司的日子实在不好过。魔岩唱片在停止了营业,它背后的母公司——滚石唱片在亚洲地区签下了数亿元的债务,公司的发展进入停滞状态。从魔岩及滚石的兴衰可以反映出比它更小的唱片公司根本没有活下去的机会,只能面临倒闭的结局。大的唱片公司纷纷与旗下音乐人解约以减轻压力,小的干脆倒闭,音乐人没有了钱,好的音乐也就没有肥沃的土壤了。

小公司签不到好艺人,也没有钱继续经营,只能倒闭。

(来自新裤子主唱导演的电影《乐队》的截图)

四、新媒体、互联网?难道“天要亡我”?

(此部分与知乎上的杨子虚老师以及大量的文章观点表达雷同,小硬再次只是梳理并稍加扩展)

从年以后,小硬感觉后面的十年是极其空虚的一年,除了周杰伦这个顶梁柱、天花板的存在,没有太多质量上乘的音乐诞生,也没有出现一些新奇的音乐风格,之前红火的摇滚全部沉入地下,网上都说这是“地下十年”。尽管小硬觉得年奥运会诞生的一批歌曲相当好听,毕竟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太流行,逼格不够,而且那些歌也是举全国之力完成的,只能说是一枝独秀,所以小硬还是着眼于那些摇滚乐和独立音乐来分析吧。

还是要从盗版问题说起,它引出了“幕后推手”互联网的兴起。那时,百度刚刚开始建立,大量听众开始以百度作为跳板去寻找下载盗版音乐,后来百度直接干起了盗版音乐平台。那时候的QQ音乐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也是一个什么音乐都可以免费下载的世界。

另一方面,新的媒体也改变了音乐制作和发行方式。之前,音乐人需要找到唱片公司,唱片公司拿来歌进行录制、混音、母带处理,制出成品歌发行推广,然后在唱片售卖公司的唱片店里卖给顾客。那现在,一个音乐人可以自己写歌,自己录制,自己进行后期处理,然后发布到互联网上。因为电脑技术发展已经让原本很庞大的歌曲制作体系浓缩到一台电脑上,如果想精致一点一个小作坊也可弄出像模像样的歌来,而且得益于互联网的便捷性,线下的发行渠道转到了线上,流通度更加广泛,流通成本更少。另一个小的改变是,原本人们买歌是以专辑为单位的,不会分开售卖,但是网上人们可以从专辑里面挑出好听的歌,然后免费下载,不仅省钱,还更方便。音乐人和听众都得到了好处和方便使传统唱片公司陷入困境。同时彩铃业务风靡全国,让传统的音乐制作更加难以生存,因为彩铃只需要一个抓耳的旋律,不需要多么好的音质,极其适应当时的时代趋势。旅行团乐队刚到北京时也是靠着彩铃制作维持生计的。

《老鼠爱大米》红极一时,正是可以代表这个时代的典型歌曲。最初的版本制作可以说是非常粗粝,录音和混音的水准非常一般。因为是小成本制作,小作坊的制作水准其实和大的唱片公司差很远的。杨臣纲虽然不太会从网上下载拿到什么版权费,但是这首歌让他红遍大街小巷,随后他开了很多很多的演唱会,让他赚的盆满钵满。从此一条新的商业模式被开发出来了,十分类似现在的造星模式,不用很高的音乐素质,只需要给大家一个偶像,然后在开演唱会,卖周边产品,在线下收割听众的钱。

这时的音乐人们也习惯了赚快钱,开始不在意自己的歌曲是不是原创了。当时出现了大批抄袭的歌曲,尤其是抄袭日本流行乐。基本操作是,用别人的调,重新填词,再次演唱,最后收获大批粉丝。更有的音乐人直接拿来原版伴奏,随便填一个词,把别人的歌直接录成自己的版本。这样的音乐跟那时候非常盛行的非主流文化息息相关,小硬暂且称之为“非主流”音乐。这样的创作模式并不是第一次见到,比如刘德华的《我恨我痴心》,至少经过了授权,也填入了很高质量的中文词,但是这种模式助长浮躁的创作环境,让很多作品是没有含金量,沦为口水歌。小硬感觉下面那首歌简直就是当时很多“非主流”歌曲的模板,大家可以听听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好的音乐需要资本,需要钱来生存,现在的形式是资本并不青睐真正的好音乐,而是会发掘新的偶像,这样的方式可以挣钱更快。就这样,人们听了大量的口水歌,以及大量抄袭日本流行乐的歌曲,自然人们的审美就被降低了。正在经历“地下十年”的乐队和音乐人只能越来越不为人问津。

写在最后:

以上,小硬为大家总结了四个方面,算是献给这个夏天的礼物吧,毕竟是小硬整个夏天的思想成果。同时,小硬希望乐队的夏天能够来到,好的音乐人和更多的风格的音乐都能迎来一个夏天。

当然,这个问题其实是非常繁杂庞大的,但是很少有人去写这方面的东西,小硬坚信这些原因不足以概括这些现象。所以小硬希望大家可以积极参与思考,把好的思想留在评论里,或者私信,这样我们就可以能够全面客观的看待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CB地下室超长干货为什么ldquo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