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百家号作者:职场谏言录
著名的行为经济学家丹·艾瑞里教授做过这么一个有趣的实验:
有一份资料分成电子版和印刷版两种,电子版的定价为50美元,印刷版加电子版为美元,他在大学里找来名学生做调查,有68名学生购买了电子版,32名学生购买了印刷版加电子版,总计收入为美元。
接下来丹·艾瑞里又做了第二次实验,他在这两个选项中又加了第三个选项,单卖印刷版为美元,同样找来了另外名学生,这一次有84名学生购买了电子版加印刷版,16名学生购买了电子版,总计收入为美元。
为何同样的商品,多了一个选项结果却不同了?因为当出现第三种选项时,单本印刷版美元这个选项就变了一个对比项,人们心里觉得单本印刷版也要美元,两者结合也是美元,买后者那不是赚了吗?
这就是经济学里的诱饵效应:是指人们对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进行选择时,因为第三个新选项(诱饵)的加入,会使某个旧选项显得更有吸引力。被“诱饵”帮助的选项通常称为“目标”,而另一选项则被称为“竞争者”。
通过学习诱饵效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购买以及出售商品,这在商业经营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那怎样运用好诱饵效应呢?下面我给大家罗列三点,通过例子来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诱饵效应:
一、次优选项干扰
我们去超市经常会发现许多打折的商品,比如一瓶2升装的可乐打完折既然和1升装的差不多,如果你需要买可乐的话一定会买2升装的,同样的价格干嘛不买更划算的呢?
这时候其实你已经中了商家的套路,因为另外一瓶1升装的可乐只是一个诱饵,商家放在边上就只是拿来做个对比,从头到尾都没打算把它卖了,把1升装的价格设高,从而显得2升装的价格偏低,最后明明只需要1升装可乐的你却买了2升装的。
商品打折,这是超市惯用的伎俩,你们真以为超市会亏本卖东西吗?要知道打折的目的不止是薄利多销,还有可能是虚张声势。
二、占优选项干扰
一般同款汽车分为低、中、高三档,我相信买过车的朋友都会遇到这么一种情况,你觉得性价比最高的那款老板会和你说卖的很好,如果你要的话就要等,没有现车,只有高级和低级的有,其实这时候老板已经开始套路你了。
你想想,明知道销量最好的那款货不够,为何不多备着?原因很简单,当你试过中级配置时,再想降到低级配置心里就会造成落差,最后可能咬咬牙就买了高级的,如果最后你实在要买中级,老板也会和你说:“那我帮你争取一下吧,你等等。”结果过几天还是能给你弄到中级的。
其实商家从头到尾就希望你能买高级车,而把中间性价比最高的临时抽出,就是用来诱导你购买高级车的条件。
再和大家分享一个内幕,许多中高级车的发动机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出厂前设计师把参数设定了,导致中级车发挥不了高级车发动机的动力。
所以人与人之间最大的距离就是商家的套路啊!
三、套餐打包售卖
你点过套餐外的汉堡吗?是不是每次去基本都是点套餐?12元一个的汉堡和15元汉堡加可乐薯条的套餐,你会怎么选?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是选择后者,3元的差距让你觉得可乐和薯条几乎和白送的一样,12元一个的汉堡压根就不是主力销售产品,而那些眼花缭乱的套餐才是。
包括许多打包类的产品,套餐,或者买一送三什么的,都是运用类似套路,所谓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就是这个意思,那些单价很高,看似很不划算的,人家压根没打算卖,就是抬高价格来衬托打包产品的划算。
所以,看了今天的文章,你觉得你买的打折产品真的是赚了吗?运用好诱饵效应,可以在你购买以及出售产品时发挥巨大作用。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喜欢的话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