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鱼中,黄河鲤鱼或许不是最美味的佳肴,但一定是故事最多的。
黄河源自青海,流经9个省、区,然后入海;整条黄河,多有鲤鱼产出,沿途的宁夏黄河鲤、陕西黄河鲤鱼、山西天桥黄河鲤、河南黄河鲤、山东黄河鲤并列为黄河干流的“五大名鲤”,但是孟津鲤鱼最为出名。有李白的诗为证:
李白《赠崔侍卿》
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
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
大意是:
三尺长的黄河鲤鱼,通常居住在孟津关一带。
跳不上龙门,就点染额头,归来与凡鱼作伴。
该诗的背景有两个:
背景1:
隋唐之后,科举制度逐渐确立、发展,金榜题名成了寒门学子跨越阶层的最佳途径,如同“鲤鱼跃龙门”一样。不过,跃龙门压根和鲤鱼没半毛钱关系,真正“跳跃”的是洄游的鲟鱼。不过后人更推崇鲤鱼,便将它张冠李戴,强加给了鲤鱼。
背景2:
黄河龙门是黄河的咽喉,位于与山西省河津市西北与陕西韩城市交接的黄河峡谷出口处。此处两面大山,黄河夹中,河宽不足40米,河水奔腾破“门”而出,黄涛滚滚,一泻千里。人们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就是指这里。
黄河龙门由此可见,有资格跃上龙门的鲤鱼应当来自洛阳孟津,因为在孟津上游的鲤鱼,人家本身就在龙门之上,如同有些人出生在罗马一样,不需要跳了。下游山东的鲤鱼可能又不会大老远跑来吧。
这里李白把自己的的仕途失意,比喻为没有跳过龙门的鲤鱼。毕竟,即使孟津鲤鱼,能成“龙”者也寥寥无几,跳不过龙门的鲤鱼,从空中摔下来,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这个叫做“点额而还”,与“名落孙山”的意思接近。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孟津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
李白果真是诗仙啊,他在一千多年前都已经精准预测了当今河南学子们艰辛的高考之路。试问,还有比黄河鲤鱼跳龙门通过率更低的考试吗?
齐鲁大地更是推崇鲤鱼,据说孔子的儿子出生,他收到一条红尾巴的黄河鲤鱼为珍贵的贺礼。孔子为表达谢意,将儿子取名为孔鲤,却不知这个不经意的举动,后世年里子孙竟再未吃过鲤鱼。幸亏人家送去的是鲤鱼,要是稻米、谷物,孔子的后代如何能够做到年不吃饭?
孔家人虽然不吃鲤鱼,但并不妨碍“糖醋鲤鱼”成为鲁菜经典,电影《》中也提到在河南有“鲤鱼焙面”的延津做法,至于味道如何,那得由读者品尝之后再定。
鲤鱼焙面但是,《诗经》里可是早就说了: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
岂其食鱼,必河之鲤?
难道想要娶妻子,必得齐姜那样的大美女?
难道想要吃鲜鱼,一定要黄河鲤鱼才可口?
真没那个必要。
但是如果来到洛阳旅游,黄河鲤鱼还是可以尝一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