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是一部活的中华文明编年史。
玉蟾岩中,发掘出万年前的水稻;九嶷山下,是舜帝安葬之所;濂溪河边,诞生了理学大家周敦颐;浯溪碑林,留下了元结、颜真卿、黄庭坚、何绍基等历代文人墨客的印记。
她拥有数万年人类活动史,年农耕文明史,年的建郡置府史,是中华道德文明之源、稻作文化之源、理学文化之源。
永州市委书记朱洪武曾表示:“永州将用好‘红色’‘古色’‘绿色’资源,推进‘文生旅’深度融合,建设文化生态旅游名城,让永州成为人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爱林感慨道:“这里孕育出舜文化、柳文化、理学文化、瑶文化、女书文化、石刻文化等以‘潇湘’意蕴为内核的众多文化样本,多彩的人文因子又将山水点染得色彩斑斓、灵光四射。”
永州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天下谷源
陌上花开,缓缓归来的尘封往事
6月25日,永州道县,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
菜农干劲十足,有的在采摘菜薹,力争卖个好价钱;有的在帮忙打包、搬运、过秤、装车。另一边,迎着初升的太阳,一辆满载着卷心菜、芹菜等时令蔬菜的货车驶入粤港澳大湾区。
作为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道县现有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出口认证基地28个,数量位居全市乃至全省前茅。
事实上,道县与农作物的故事,早谱写在了万余年前的数粒稻谷上。
发现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
一万多年前的一天傍晚,太阳西沉,催促着几名狩猎的男人回家。
他们的家是一个15米宽的山洞,面朝东南,洞前地势平坦开阔。洞口是平坦而宽敞的洞厅,清晨的阳光刚好能洒满洞厅。往里走6到8米,是他们的卧室——平坦的石灰岩提供了干燥的起居生活环境。他们一家几代人都生活在这个洞穴里。
洞厅西南角,一个人手持尖头器具守在火堆旁。负责做饭的伙夫把前不久收回的水稻,装进一个装满水的陶器里。不经意间,几粒稻谷掉进了一旁的灰堆里……
万余年时光匆匆而过。“这就是玉蟾岩遗址发掘现场了。”年5月下旬,道县烟雨蒙蒙,记者随着研究历史文化的教授杨雄心走进玉蟾岩遗址现场。
山泉顺着岩石击打着地面,凹凸不平的岩石面仿佛还能寻见到当年原始人休憩的痕迹。考古留下的石灰袋、分层明显的泥土切面正是当年稻壳出土的见证。
杨教授用手指着一块硕大的石头。“稻壳当时就是从这个石块下的土里挖出来的。它旁边的岩石上应该是当年远古居民堆灰的地方。”
而这一跨越万年的发现,源于上世纪80年代道县的一次文物普查:在考察到玉蟾岩时,大量动物残骸让时任道县文化馆副馆长的吴志洪敏锐觉察到,这里可能是远古时期的人类遗址。他随即联系了时任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袁家荣。上世纪90年代,袁家荣领考古队正式对玉蟾岩展开考古工作,发现了两粒稻壳……它告诉世人,稻谷真正的老祖宗,一直就沉睡在永州。
年,中美考古专家联合发布“中国水稻起源考古”研究结果——玉蟾岩古栽培稻距今至年,湖南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之一。
世界,为之一惊。
在神秘旅游地找寻先民之乐
如今,站在玉蟾岩洞口眺望,不远处正是一片片生机盎然的杂交水稻。
一万多年前的原住民怎么也没想到,杂交水稻的神奇故事也发生在潇湘这片热土上。古老的栽培稻与杂交稻撞了个满怀,再次印证了“湖广熟,天下足”这句谚语。
而走在永州的新“稻”路上,农民也不再整日里面朝黄土背朝天。抛秧机将一株株秧苗有序均匀地抛撒在农田里,收割机来回穿梭进行抢收作业,旋耕机也“突突突”地翻耕土壤……“使用机械化作业后,一天可收割六七十亩,节约了时间,人也轻松多了。”道县种粮大户周跃和说。
万余年前那屈指可数的几粒稻壳,不仅变为了铺展到天边的稻田,更为当地开创了另一条致富之路:今年1月,永州市召开旅游发展大会,市委书记朱洪武在会上强调,围绕到年,全市年接待游客超过1亿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突破亿元大关的目标,积极推进“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打造更加独特的旅游产品。
明代,“游圣”徐霞客在《楚游日记》中,曾把永州诸多溶洞作了一次粗略排列。那时候,玉蟾岩带着它的故事,像一只冬眠的蛤蟆,正默默地匍匐在满布石灰岩残丘和孤峰的一个山间盆地,对历史作着虔诚的守望,等待人们来破解它身上的密码。徐霞客或许未意识到,他会与称得上农耕文明之源的一个岩洞擦肩而过。
当下,走出玉蟾岩洞口,中国(道县)玉蟾岩遗址稻作文化公园正在加紧建设。
而距离玉蟾岩不远的福岩石洞,出土了最古老的牙齿化石,走进洞里,洞顶宛如一条飞龙在天的岩石擎天而起,洞内有惟妙惟肖的大象、乌龟钟乳石。层层分明的地质层里,仔细看还能找到远古时代的贝壳。
再往远处,千顷碧浪,水稻一蔸紧挨着一蔸,一行连缀着一行,仿佛千万年里农人写就的诗行。
德孝始祖
大道之行也,于是天下为公
冒着浓烟的楼房上,女童已站到3楼的防盗窗上。危急时刻,人们发现,一道6名男子组成的“人梯”搭了起来。这正是年8月永州新田发生的一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是为德孝。《史记》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舜号有虞氏)始。”几千年前,舜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永州九嶷山。千百年来,人们在这方热土持续地怀念他的言行,学习他留下的精神财富。
“永州文旅,是历史之厚、人文之盛、山水之秀有机同构的完美诠释。”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厚表示。芙蓉国里湖光媚,潇湘浦畔山色好,九嶷山不仅风光如画,“舜德”也刻在永州这座城市的基因里。
登九嶷山,游“华夏第一陵”
“咚锵,咚锵,咚锵……”一声声鼓乐声传来,舜帝陵正在举办古韵盎然的舜帝祭典。事实上,自夏禹开始,九嶷山的舜帝祭祀大典已经传承数千载,其间历经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代,香火延绵不绝。年5月,九嶷山舜帝祭祀大典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舜帝陵被誉为“华夏第一陵”。登高九嶷山,可以看到,在偌大的祭祀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规模宏大的明清风格建筑,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如果不是悬于正中的“舜帝陵”牌匾,会让人怀疑误入故宫。远处白云悠悠,群山含黛,四周的山峰延绵不绝,将舜帝陵众星捧月一般,环抱其中,呼吸着青峰上飘过来的极富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让人心旷神怡,分外释压。
近年来,当地政府打通“交通”阻碍,拉通了冷九大道、厦蓉高速至九嶷山连接线和九嶷山旅游循环公路。打“山水”品牌,推出三分石探险、仙子山观云、紫霞岩寻幽、舜源峰戏猴、九嶷河竞渡等精品线路,连续数年成功举办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打“舜帝”品牌,根据《史记》“舜葬九疑”的记载,修缮、扩建了舜帝陵园,成功举办历届公祭舜帝大典、舜帝金身福建游等系列活动,每年接待寻根朝圣宗亲30余万人,九嶷山舜帝陵被评为省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华侨文化交流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
年,春节期间,《联合国友好画报》更是用4个页面和1个封底,大篇幅宣传报道了宁远县九嶷山、舜帝陵。九嶷山秀丽景色和“华夏第一陵”舜帝陵图文首次摆上了联合国官员的办公桌。
“舜德”哺育出一代代儿女
不仅是祭祀,在永州一带,许多千百年来的地名、习俗都与舜有关。
如舜让九嶷山山民谨记“兄友、弟恭”的名菜舜豆腐,纪念舜德感天的鸡公岭,还有舜劝谏许由为百姓做事,与象的手足情谊等访贤故事。传说中,舜在九嶷山传播“五常之教”,山民真诚地信守“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个方面的伦理道德,使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村民之间关系融洽。大家都认为舜是伦理道德的启蒙老师,是道德之源;是农耕生产的指导老师,是技术之源。
确实,古往今来,“舜德”精神早已化作强大的精神力量,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九嶷儿女,造就了九嶷儿女勇敢爱人爱家乡的禀性。
聆听虞舜历史,玩有趣的投壶游戏,亲手用古法拓印了“德孝”二字珍藏……如今,九嶷山上,一批批孩子更是通过寓教于乐的学习方式,在心里种下了德孝的种子。目前,宁远县已建成省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7处,接待人数突破45万人次,九嶷山研学旅游基地被评为省级示范基地。除此以外,宁远县还以“九嶷大讲堂”为载体,持续加大乡土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年就已培训乡土人才1.5万人次。
有心有德的家乡,才能哺育出有情有德的人才。这些年来,正如人们期待的一样,“舜德”哺育出的人才也不断反哺着这片热土。
与记者同行的导游乐田是宁远县土生土长的女孩,她亲眼见证舜帝陵和家乡的一点一滴变化,她笑道:“交通和绿化越搞越好了。”
明朝的王会有诗《江村》云:“有庳数千载,人犹说象王。”几千年过去了,昔日的有庳,此时的永州,仍在感念象王,又不知数千年前的舜是否想到他仍在造福几千年后的人们,凝聚着这里的人文情感与民族精神。
理学之源
千年前种下的那株莲花依然亭亭
到永州,不能不去看一眼大院。
永州的大院,多以姓氏区分,如祁阳的柏家大院、李家大院,新田的龙家大院……跨越数百年的古建筑群,静静伫立,见证了永州历史上,曾涌现的各个繁盛的家族。
青山秀水,云雾缭绕,与周家大院古建筑群相得益彰,清雅至极。
在永州之野、潇湘之滨,零陵涧岩头村的周家大院颇负盛名。周家大院居住着理学大家周敦颐的后裔。自然之野与濂溪文化之盛,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山野中的“民间故宫”
从零陵古城出发,沿着国道南下,来到贤水汇入潇水处。转入县道,溯着贤水向东南方前进,永州之野一一铺陈在眼前。
一条并不宽阔的柏油路,仅供两车并行,两旁树木葱郁。左边是贤水河,右边是农田、池塘,间或几幢村房点缀。一场雨过后,不远处的矮山山顶,笼罩着片片烟云。而周家大院南面背靠锯齿岭,东面是凤凰山,西面是青石岭,北面是交汇的进水河与贤水河。青山秀水,云雾缭绕,与古建筑群相得益彰,清雅至极。
永州文史专家邓少年说:“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中,苏州以园林闻名。为什么永州没有园林?事实上,永州本身就是一个天然园林。”
在永州这一“天然园林”中,周家大院也可谓秀出。
周家大院自开派始祖迁徙至此,到现在已近年,传承近30代,形成六个院落。分别是建于明朝的“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和建于清朝的“新院子”“子岩府”“四大家院”,是湘南地区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古民居群。周家大院还蕴藏着莲文化、耕读文化等厚重文化,演义着“两朝三进士”的神奇传说,被百姓称为“民间故宫”。
如今,在周家大院,人们还能看到保存相对完整的门窗木雕,以大量花卉作衬底,点缀出喜鹊、奔马、山羊等。还有马头墙、小青瓦,石墩游龙飞凤,活灵活现。
周家大院,还能看到保存相对完整的门窗木雕。
繁复的木雕和石雕,不仅是美观的考量,也代表着人们的美好希冀。建设规模最大的四大家院门楼前庭坪上,用棕色和白色两种鹅卵石组拼成一幅“鲤鱼跳龙门”图,是对子孙后代鱼跃龙门、读书入仕的期盼。
“想不到我们院子现在成了景区”
清儒王闿运刻写在岳麓书院的楹联“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是对濂溪学在全国地位最简明的概括。
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被认为是影响中华文化近一千年的宋明理学的开山人物。程颐、程颢为周敦颐亲传弟子,朱熹为周敦颐五传弟子。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氏家族谱扉页印有先祖周敦颐画像。子岩府门楼两侧,悬挂着一副十分醒目的木刻楹联:“翰林门第;濂溪家风。”
周敦颐的“五不思想”——“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深深影响了后人。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这是周家祖训。”生长于周家大院的周善明年已86岁,小时候常听长辈说起先祖茂叔公的故事,一生不忘家风,“当时家里生计主要靠种田。田不多,只有一亩多地。七八岁的时候,老子(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去修湘桂铁路,出去一次就是一两个月。老子老娘靠一双手把我们抚养大,生活也过得去。”
涧岩头村党支部书记周瀚原本从事竹木生意,他说,作为周敦颐后人,这里民风很好。自己回到家乡,也是深受濂溪家风影响,希望尽绵薄之力振兴家乡。
近年来,当地政府在周家大院理学文化的保护、传承上不遗余力,斥资将各大宅院修旧如旧,周家大院亦被规划为展示周子理学、廉政文化的旅游核心区。同时,结合当地生态优势,充分发挥“绿色”与“古色”,一步步走向更具诗意的远方,打造零陵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样板,每天吸引着大量游客。年,涧岩头村接待游客8万余人,旅游收入近万元。
“我在这生活了大半辈子,想不到我们院子现在成了3A级景区,每天都有客人来参观游览,吃玩消费,还能从中收益,实在太好了。”如今,看着一天天变样的村庄和纷至沓来的游客,一位住在周家大院的老人打心底里高兴。
人文之书
看到名字就开始膜拜吧
城市,因人而生,亦因人而变。
一千多年前,元结撰写《大唐中兴颂》,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丹,刻于浯溪石崖。自此开始,怀素、欧阳修、陆游、苏东坡、黄庭坚、徐霞客、何绍基等历代文人墨客纷纷在永州驻足,在这里留下印记。祁阳浯溪碑林、江华阳华岩、零陵朝阳岩、宁远九嶷山等多处摩崖石刻,汇聚成由7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构成的南国摩崖石刻群景观。
祁阳浯溪碑林。
诚如永州市委书记朱洪武所言,永州摩崖石刻为永州“人文之书”添上了精彩华章和精美插图。
“永州摩崖石刻是镌刻人文、定格精彩的高光册页。”永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爱林接受采访时同样如此提及。
“它就是永州这本书的重要内容”
清洗、选纸、上墨,一抹一抚,敲敲打打,纸上字迹逐渐清晰。位于永州市冷水滩珊瑚路的潇湘意拓片博物馆里,一群小学生正围绕在永州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摩崖石刻拓片技艺非遗传承人杨宗君周围,体验石刻拓片的制作过程。
杨宗君退伍后被分配到永州文博系统工作,从此与石刻结下不解之缘。因此,野外考察并将石刻上的书法、造像,用宣纸拓下来,也成了他工作的一部分。
拓片、归档、保护。30多年来,常年穿行在潇湘大地这座“书法博物馆”的杨宗君,发现、整理、保护的石刻近块。
端坐在书桌前,王天明翻阅着从拍卖会拍下的《金石萃编》,寻找一块失传的石刻资料。
永州土生土长的王天明,爱好文化,喜欢收藏,在当地办了一家潇湘意美术馆。他常常陪外地来的朋友游览浯溪,细心的他发现,有些石碑上的字慢慢变得模糊起来。
“4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之地,石刻瑰宝被杂草、泥沙、青苔掩盖。”王天明回忆道,居住在附近的村民,每天来这里放牛、打柴。
为了尽可能保护好永州乃至湖南的石刻,他花了近50万元从佳德拍卖拍下金石学著作《金石萃编》;收藏了近幅浯溪碑林石刻拓片,转交给知名拓片收藏家、研究者王小夫建专题博物馆。截至目前,王天明收藏湖南石刻拓片近幅,并编辑出版了《永州摩崖石刻精选》一书。
“如果讲永州是一本书,永州的摩崖石刻集文学、哲学、书法、雕刻艺术于一体,它就是永州这本书的重要内容。”王天明说。
有了保护,更要有传承、发展
有了保护,更要有传承、发展。
据考证,永州境内共有50余处摩崖石刻景观,摩崖石刻总数余方。但一片青山,一方石刻,人文红利如何与民生福利紧密相连?永州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园林之美,豪富所私。山川之胜,天下公之……”永州祁阳浯溪碑林风景名胜区,资深解说员桂胜利正在为游客讲解《峿台铭有序》石碑。
浯溪碑林是全国最大的露天碑林,现保存完好的摩崖石刻块,有诗山、画山、文字山之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多年来,元结、颜真卿、黄庭坚、何绍基等,在浯溪的奇山异水间作诗题字,铭刻石上,留下一片千年不绝的摩崖石刻。其中,尤以元结撰文,颜真卿书写的《大唐中兴颂》碑饮誉中外。因文奇、字奇、石奇,其更被称为“摩崖三绝”。
永州市重点打造了永州摩崖石刻研学旅游线路,路线囊括了永州摩崖石刻文化精华,串联了舜文化、柳子文化、理学文化、瑶族文化等永州代表性地方文化符号,体现了永州文化的独特魅力。永州还整理出版了《永州石刻拾萃》《永州国宝》等研究成果,建立了“浯溪摩崖石刻网上数字博物馆”。在广州举办的“大湘南对接大湾区永州文旅(广州)”推介会上,永州摩崖石刻更是火了一把,迅速在大湾区掀起一股“打卡”永州的热潮。
“永州有历史之厚、人文之盛、生态之优、山水之秀,这些都是我们的底气所在、优势所在。”朱洪武说。
潇湘晨报记者王茶茶柴归陈张书王丽姣组图/记者杨旭
新闻线索爆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进入“晨意帮忙”专题;或拨打晨视频新闻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