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民间故事源自洪荒,是自远古而来的回音,它神奇恢诡,犹如中华民族天真烂漫的童年充满了孩子气但又莫测高深。它是神话与远古传说,但在这些故事与传说里莫不是透着人生的哲学与最深的宇宙奥秘及至高无上的哲理。
今天我们就从“鲤鱼跳龙门”这则民间故事中来看看这个故事中充透的人生哲理和精神所在吧。
一般来说,“鲤鱼跳龙门”的龙门是指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也就是“禹凿龙门”的“龙门”。
传说,大禹治水来到了龙门山。这座山跟吕梁山相连,刚好挡住了黄河的去路。黄河的水流到这里就流不过去了,只好往上游流。这样就造成洪水泛滥,把上游的许多地方都淹没了。大禹便带着应龙他们凿开了龙门山,让它分跨在黄河的两岸。这两座山就像两扇门一样,让河水从中间奔流而下,所以这个地方取名为龙门。
大禹为了要挑选能跃上龙门的钟灵毓秀之才管理龙门。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东海中的一大群金鲤鱼、白鲤鱼和灰鲤鱼成群结队地游向龙门。
还没看见龙门的影子,灰鲤鱼便被黄河中的泥沙打得晕头转向,辨不清方向,结果又顺着来时之路,游回到了东海。不幸的是,东海那些张着大口等待已久的鱼鲨海怪们早已恭候多时。这群可怜的灰鲤鱼们就这样一命呜呼了。金鲤鱼和白鲤鱼就非常聪明,它们紧紧地围在一起向前游,轮流打前阵,迎风破浪,日夜兼程,终于游到了龙门脚下。
它们争相把头伸出了水面,仰望龙门的两旁,各有一根粗粗的汉白玉柱。玉柱上面雕刻着活灵活现的玉龙。龙身缠绕着玉柱,盘旋而上,一直到柱顶。龙门中水浪涌动,透明的水珠打在龙头上,正好构成了“二龙戏珠”的奇异景象。龙门两侧有石刻的对联:上联是“长长长长长长长”,下联是“朝朝朝朝朝朝朝”。这里的景色十分优美,胜过蓬莱仙境。鲤鱼们看完都争着向禹王报名应试。
禹王一见来了这么多的鱼,非常高兴,说:“鱼和龙本是同种而生,你们谁能跃上龙门便会变成龙。”鲤鱼们一听,便鼓足了劲,使尽平生力气向上跃去,没想到刚跳出水面一丈多高就跌了下来。但是它们不气馁,而是一个一个地向龙门跃去。就这样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还是没有一条鱼跃过龙门。
大禹眼见鲤鱼们这样锲而不舍非常感动,就点化它们说:“这么多群鱼啊!”有条金鱼听了禹王的话,有所领悟,对其他的鱼说:“禹王说’这么多鱼’不就是启发我们要团结一致跃上龙门吗?”群鱼听了高兴地欢呼起来:“谢谢禹王!”
鲤鱼们高兴得摇头摆尾,一条条鼓足了气力用尾巴猛击水面,只听见击水的声音接连不断。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一条鱼为另一条鱼垫身,喘口气儿又是一跃七七四十九丈高。只差两丈了,禹王决定帮助这些鱼,就用手扇过一阵清风,这阵风托着鲤鱼们跃上了它们日日夜夜向往的龙门。
有条在最底下的鱼为其他鲤鱼垫背的金鲤鱼,看着同伴们都越过了龙门,只剩下自己还留在龙门脚下非常着急。但它没有气馁,而是想着如何才能借水力跃上龙门。这时正好黄河水冲到河心的一块巨石上,浪花一溅几十丈高。金鲤鱼一看机会来了,猛地窜出水面,跃上浪尖,借着水力一跃而起。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跃竟来到了天上,忽儿地一下又落在龙门之上,如同天龙下凡一般。
大禹赞叹不已,于是在这条金鲤鱼的头上点了一下。霎那间,金鲤鱼变化成一条金龙。大禹命令这条金龙率领人鲤鱼看护龙门,从此金鲤鱼也就成了吉祥的象征。现在还有这样的传说,在黄河上捕鱼的人如果能捞到头上有红点的鲤鱼,就要立即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