阙之所成兮,
得应龙之伟力。
鲤鱼跃龙门,是我国广为人知的传说。
“鲤鱼跃龙门”见于《太平广记》卷四六六:
“龙门山,在河东界。禹凿山断门一里余,黄河自中流下,两岸不通车马。每岁季春,有黄鲤鱼,自海及渚川,争来赴之,一岁中,登龙门者,不过七十二。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古时禹王治水时到过龙门山,他把山从中凿断,因此这里的河水十分湍急,汹涌而下,每到春天这里就有无数的鲤鱼争先恐后游到这里,能跳上龙门的,就可以幻化为真龙,否则就只能做一条凡鱼。
逆流前进,奋发向上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鲤鱼跃龙门同时也寓意着历经劫难,破茧成蝶后的不可战胜。
因此,鲤鱼跃龙门常作为对普通人通过努力得以高升的比喻,也是一个吉祥的祝辞。
此外,鲤鱼的象征的意义也有很多,因为“鱼”的发音与“余”是同音,代表会有结余。“鲤”的发音与“利”相同,所以鲤鱼也用来象征生意中收益和盈利,颇富吉祥寓意。
作品的制作工艺细节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一尾鲤鱼于炉盖已跃过龙门,头部化作龙,即将腾空而去,炉身三尾鲤鱼正跃出水面,炉盖上波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凸显画面感,增添神化色彩。
鱼身为描金工艺,鱼身上的鱼鳞、脊背等的镌刻细节也可以看出工艺方面的精益求精,直接影响了作品所展现出的生命力。
炉身同样錾刻有鲤鱼跃龙门之景象,炉底座惊涛骇浪,是传神的点睛之作。
陈巧生
(字彦岐,号炉香居士)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
陈氏铜炉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
陈巧生出身于铜炉世家,祖上自清代起从事铜器和铜炉制作。因高超的宣德炉制作技艺而闻名于海内外,更有“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的至高评价。
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巧生炉在中国馆隆重展出,同时中国组委会又将其作为国礼赠送给出席世博会的各国贵宾。
想了解更多香道知识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