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梅晓民
小时候,我的小脚姑娜娜只要去杭州烧香,总会带几只小巧玲珑、五颜六色的杭州篮给我玩,使我单纯的童年也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殊不知很早以前,土生土长的王店人也以编竹篮为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用独特的工艺创出了“王店篮”这个品牌。
今年上半年,笔者偶然在资深收藏家周荣先处见到一张年由上海费氏照相馆拍摄的一张人物照中看到了“王店篮”的踪影,屈指算来距今已近九十年。虽然我不清楚这张照片的来历,但从中可以看出,“王店篮”确实是有段历史了。
带着这个问题,我向嘉兴市非遗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王店篮”的传承人钟永和询问,他也不知道到底是哪一代流传下来的这个手艺,只是毛估估地说:“至少有多年了吧。”而这句话却正好印证了这张老照片的历史。
钟永和是王店镇南星桥村人,与笔者同龄,也是生于年。他从小过继给无后嗣的伯父钱雪庄(残疾人,人称“瘫子阿二”),而这位嗣父却是远近闻名的竹匠师傅。钟永和14岁开始便跟着嗣父学竹编手艺,17岁即到原郊区建设公社的社办企业竹木农具厂工作。
当时我也在这个厂上班,只不过他是竹匠我是木匠而已。竹器厂刚开办时条件很差,只是在公社旁边的宋家头草草地搭了个油毛毡棚,后搬到倪家门堂,又搬到茧站南边,全厂有14个工人,主要编织农具,如谷箩、蚕匾、竹簟、土垯、草篰等。他的师兄弟先后有黄根娣、毛玉和、沈玉生、沈凤斌等,后来厂长倪子观的儿子也成了他的徒弟。
钟永和在编织王店篮钱维英摄
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竹器厂解散,钟永和舍不得这门老手艺,便在南星桥茧站办了个竹编小工厂,招了几个熟练的竹编手艺人,一边耐耕耘田地,一边生产竹制农具。
后来的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在桐乡羊毛衫厂及建设卫生院的食堂帮忙烧饭,但竹编手艺却从未放弃过。除了继续编织农用器具外,钟永和开始编织家用器具,如盛饭的饭篮、农村挑“催朝饭”的“尚篮”以及筛子、蒸笼、畚箕、扫帚、竹席、竹凳、竹椅等。但他编得最多的是被当地誉为“王店篮”的竹篮。
钟永和编织的部分竹制品钱维英摄
据钟永和介绍,竹匠师傅都会编篮子,但“王店篮”有着独特的工艺,主要在于竹篾的劈法,一般的竹匠劈篾用的是“平劈法”,就是将篾青跟篾红分开,篾青柔韧,适宜编制篾席、竹箩等可卷曲的竹制品,篾红则显得脆弱而容易折断,适宜编制蚕匾以及盖房用的笆帘等。
而钟永和的前辈们根据竹篮的特点发明了将篾红和篾青连在一起的“侧劈法”,称为“侧篾”,用这样的材料编制的竹篮不仅饱满美观,还经久耐用。料竹、劈篾、打篮底篮身、开侧口、扎篮环、开盘底、穿口、上环、盘底等等,从一根竹子到一只篮子,竟有着繁复的十几道工序。
“王店篮”的材料由毛竹和杜竹(即本地竹)两种组成。毛竹牢固,编篮身;杜竹韧性好,编篮环和篮口。每只篮都有规定的竹篾条数,差一根,篮子就编不起来。
钟永和编织的部分竹制品钱维英摄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一只王店篮只卖5角钱,现在一天编四、五只,一只篮子能卖20元,去掉成本,再加上工钱,利润相当薄。正是这个原因,已很少有人再去从事这种繁琐的手工艺,而竹篮也被各种各样的塑料袋所取代,这让钟永和觉得非常惋惜。
他认为,手工竹篮物美价廉,而且可以重复使用,买菜、放水果或杂物等都很实用,比塑料袋好多了。现在提倡环保,限制塑料袋的应用,这又给“王店篮”带来了机遇。
除了编“王店篮”外,钟永和还尝试着编一些新奇的竹制品,如坤包、果盘、花瓶等。并利用废弃的包装带、塑料电线等代替竹子,既美观又环保。他还多次受邀参加各级“非遗”活动展示及参与“非遗”教学,年,在嘉兴市“我们的村晚·非遗展示”活动上,款式多样的“王店篮”大受当地人的欢迎。
年9月,通过“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将“非遗竹编”课程引进王店镇建设中心小学的拓展课堂,让这门古老的竹编艺术在校园生根发芽。
去年,钟永和在南梅村景区开办了“王店篮”名师工作室,里面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竹编制品。笔者获悉,就在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钟永和“王店篮名师工作室”被认定为嘉兴市“乡村文化名师工作室”。
我相信,经过钟永和等竹编手艺人精心改良的“王店篮”这个历史品牌,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增添了装饰性和观赏性,一定会更加受到广大市民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