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信部持续推进断卡、打猫、互联网反诈、短信预警等涉及群众利益的重点事项,什么是“断卡”“打猫”呢?好像都是行业术语,还和互联网诈骗有关系,我们就来说说这背后的几个灰色和黑色产业。
“猫池”养卡的由来
无论是灰色还是黑色,这些产业能起来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要有很多已经处于开通、已经在正常使用的手机号。
虽然国家很早就要求每个入网的号码都必须实名制,但现实中总有些人会搞到没有实名制的卡,或者即便号码实名制了,但是属于“被实名”,也就是登记身份证的那个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个手机号。
这些手机号看上去都是多余的,并没有真实的人在用,但把它们搞出来的动力是很足的。最初是因为三大运营商在竞争的时候,都会把新用户登记的数量作为重要的KPI指标考核销售人员。在这种考核制度里,大的代理会向卡号销售小代理商承诺一定的返点,比如说每年销售10万个以内,每个利润是1块钱;超过10万之后,每个除了有1块钱的利润外,年底还能再领5块钱的奖励,所以真正能赚大钱的是从个之后的销售额。
但是这么高的返点一般不容易达到,于是为了吃下这块利润,小的代理商会假装有这么多需求,先批发进来屯着。
而真正有没有用户使用,运营商那边是一一对应的,号码是否在使用,系统里都能查得到。所以小代理商就开始琢磨歪点子,那是一种叫做“猫池”的机器,说白了就是个山寨手机的合体——一个鞋盒大小的机器上面插着张SIM卡,专门负责让这些手机号保持一个在运营商检查时可以算数的状态。这样返点的利润就能吃到了。这样的号码并不是真正在使用,而是处于在网状态的灰卡,叫“睡眠卡”。这种卡就一直这样存在着。
运营商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从年9月1日起就实施了手机入网的强制实名制,能刷掉之前绝大部分这样的“睡眠卡”。所以,之前用猫池养卡的人获得高额返利的途径就被切断了。
而此时,新的需求演化了出来,主要是两类,一类背后是灰色产业,一类背后就是黑色产业了。
互联网薅羊毛
一些大的互联网企业会投入一些真金白银做抽奖、领券打折类的广告宣传,比如说微博就真的是官方规范的转发抽奖,没法内定。如果自己参与的话,中奖率就很低;但如果1万人参与转发,其中人都来自于同一个公司的话,那这个公司的中奖概率还是很高的。但是一个真的拥有人的公司成天就靠抢一双鞋、几瓶化妆品是无法生存的,所以真实的情况是,那个公司就三五个人,那个却是真号。
这样的公司就需要大量的真实入网的手机号,需求量很大。每天在几百个平台监控抽奖和领券的情况,抢到了以后再打折卖出去,实际相当于整体吃进了大企业的广告宣传福利。这种公司手握的号不止是用来抢奖品和优惠券,还是今天所有流量生意里的泡沫的主要成分。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