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书法中所说的媚俗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1#

古人将书法作品的等级分成了几个等级,其中最高的属神品,其次是妙品,最差的则是俗品。“俗”常和“媚”一起被用来形容某些书家的作品,如评价赵孟俯,那到底什么是媚俗呢?

01俗的概念

在《说文解字》中“俗”的解释是指“习”,这层意思我们现在也还在用,比如“习俗”。东汉后期“俗”字开始有了“庸俗”、“粗俗”的意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俗”开始与“雅”经常对立出现,而“俗”在书法评论中大量出来主要是北宋开始,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庭坚、米芾,他们常把书品与人品相提并论,也就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字如其人、人如其字。

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庭坚

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庭坚

02媚的概念

《尚书·冏命》:“无以巧言令色,便辟侧媚,其惟吉士。”、《史记·佞幸列传》“非独女以色媚,而士宦亦有之。”,从中可以看出“媚”的本意是评价一个人的品性或是女子姿容。“媚”字用于评价书法有据可查的大概是从东晋开始,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王献之,晋中书令,善隶、藁,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这时的“媚”常和“妍”、“劲”一起并用,如陶弘景《论书启》:“非但字字注目,乃画画抽心,日觉劲媚,转不可说以雠,昔岁不复相类。”,更多的意义是指书法兼骨力和阴柔美。

郝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

03媚与俗的结合

书法经过了韵、法、意的发展阶段然后进入了元朝的“尚态”书风,书法更加注重外表的“姿态”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文人在面对外族入主的*治大变化更加地突显出重视个人的民族气节,这反应在书法评价上则是书法审美中的“媚”开始从原来的“劲媚”、“妍媚”、“遒媚”变成了“媚俗”。这一转变其实仍是在延续北宋书法与人品相关联的审美方式。

04书法中“媚俗”

书法中的“媚俗”主要是“骨力”与“姿媚”的占比问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用笔。柳公权认为“心正则笔正”,用笔偏向于欹侧时姿媚也就产生了。

笔方势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故书之精能,谓之遒媚,盖不方则不遒,不圆则不媚也。

其次,点画粗细。点画肉多则骨力受隐藏,“钝慢而肉多,媚而无骨”。

再次,笔与纸的材质。写字用的笔毫和纸质的软硬度对字的骨力也会有影响,用软笔和软的纸容易形成媚书。

效董思白,用羊毛弱笔,作软媚无骨之书而言也。

“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况书法精微,挥运之际,全赖笔毫相称。古来书家,自明季刑、王、文、祝以上,从未有以羊毫弱笔之书得传后世者……若羊、狼毛笔,白蜡纸,作软媚无骨之书,宁不有背古人乎?”

在媚俗的基础上,过分强调外表的结构体态美来迎合时人审美需求以便感动大多数人,那么这就是媚俗。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画字,在古人眼中便是一种俗。

平居终日,如含瓦石,临事一筹不画,此俗人也。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秀润生,布置稳,不俗。

贵形不贵作,作入画,画入俗:皆字病也。

看完这翻相信你会理解为什么一提到”媚俗“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赵孟。审美终归是时代的产物,顺应时代的需求是必然的,就算是当时复古派的“旗手”赵孟也没办法避免。赵孟所处的书风环境和我们当下颇为相似,我们从他的身上多少可以得到些启发。我们当下提倡民族文化复兴,得处理好古与今的关系,适应时代的审美需求才能被历史所记住,要想全照古人已经是不太可能了。

欢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