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白癜风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20717/11241896.html直把扬州作汴州
假装我们可以不在城市
烟花三月下扬州,五一去扬州好像也抓住了阴历三月的尾巴。而我在到达扬州的那一刻,就觉得扬州和开封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似曾相识感。
乍一看两个城市八竿子打不着,绞尽脑汁地在我初中水平的古诗文素养中搜寻,终于想起一句酸溜溜:
“暖风吹得游人醉,直把扬州作汴州。”
当然我没有醉,我只觉得很热,五月初的扬州太阳太大了。
想想扬州和开封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说,她们都有一些小吃,开封的灌汤包、鲤鱼焙面、锅贴,扬州的炒饭、煮干丝、烧麦、三丁包子,一南一北,都有包子和锅贴,凑合凑合我也认为有着一样的口味。又比如,她们都具有一些文化景点,扬州的瘦西湖、个园、何园,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大相国寺、开封铁塔,都是本人向来嗤之以鼻的老年旅游必备景点,或者文化人吊古的必去之处。
作为文盲,我亦向来只去一个最著名的5A级景区:扬州的瘦西湖和汴州的清明上河园。
第一张是扬州,第二张是开封灌汤包,我真的没有图,小红书凑合吧!
百度百科上讲,瘦西湖在于“瘦”,是一条弯曲狭长的河流,两岸遍布亭台楼阁,展现出“一路楼台直到山”。我想或许人确实是有些偏爱纤细之美的,无论对人还是对景,纤细更为清秀婀娜,纤弱得有些弱不禁风才有楚楚可怜之意。
瘦西湖的园区确实给了我一些惊喜。园林小径弯弯绕绕,盆景、花卉、树木掩盖住来人的痕迹,雕花的窗漏下一点点日光,墙角之处看不见来者,除非走进,来者也看不清此处。值此之景,我指着隐匿在阴影的廊角由衷感慨:
“这里真适合大晚上偷情啊,古典园林倒挺会考虑古人的需求。”
……
不过,五月初到瘦西湖确实是晚了一步,春花已谢,入目的只有满眼的绿。我其实不喜欢这样的绿,没有花团锦簇丰富,绿的单调,也没有初春那种将至的勃发的生机。于是转了一会,我就转乏了,小景点好像还有很多没看,但似乎不看也罢。在清明上河园中也是如此,小的演出、四处的亭台楼阁好像还有很多没有一一走过,但似乎不走也罢。
于是我为自己的疲沓找了个蹩脚的理由——
园林是属于古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添的是平淡如水生活中的一簇小惊喜,就好像城市的特色小街道、小花园,作为游人大费周章跑去游览,难免觉得大失所望;而下班放学路上闲闲地走过,把玩新开的花,在街心长椅上看傍晚玫瑰色的晚霞,这时街道才是最美的,也是它本身美之所在,建筑的味道才氤氲地体现了。
作为现代人,实际只是想追寻一种场景式的体验,一种定式中的剥离。五百年前的街心花园对于一些人而言有着历史的温度、文化的沉淀,迷人的是文化而不是街心花园本身,对于另一些人而言,确实只是个大公园。欣赏不欣赏,享受不享受,其实并没有什么所谓。
想至此,我心胸顿时开朗,施施然离开了瘦西湖景区——即便我才转悠了这个园区的不到三分之一,毕竟,太热了!
/5/1
何园
嗯,依然是小红书的图
爬墙虎和夫妻店
开封和扬州给我的强烈相似感并非仅限于所谓的景点、包子,寻常的老城区街巷好像是,好像是一模一样的。我好奇是否全中国的三四线小城市的老城区都是一样的(甚至二线城市),低矮的多层楼房,外墙是暗色的、陈旧的,或许爬满了绿色的爬墙虎。街道也许应该干净,也许会有点肮脏,我倒不想令这也有种窠臼。但街道一定是窄窄的,没有人行道与机动车道之分,甚至也没有斑马线和红绿灯之分。那样新式的便利店是不应该存在于老城区的街道上的,它们太突兀,太格格不入;老城区的便利店应该是那些开了至少十年以上的夫妻店,有着混乱的货架、不太新奇的零食饮料,从饮料冰淇淋到蔬菜水果都要卖一些,去得多了,售货员阿姨会当你是老熟人。
要有小吃摊,要有临街卖的水果。街道其实也没有那么老,显然是经过改造的,但总是和那些新建的街道有些不同。或许什么也不需要有,或许什么都可以有,但是你走在这样的老街道,就会知道它就是老城区的街道。不同的城市轮廓此时重叠,让我,让我总是会忘记自己处于不同的城市之中。
我不知道这种熟悉感应该归类成什么,应该叫做某种怀旧情绪吗?应该叫做城市的同质化吗?应该叫做地理的分割并没有阻断文化上的联系吗?
每到一个城市,旅行者就会发现一段自己未曾经历的过去:已经不复存在的故我和不再拥有的事物的陌生感,在你所陌生的不属于你的异地等待着你。
马可的回答是: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未曾拥有的和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
——《看不见的城市》
图源微博,确实是在扬州
城市会有暮年吗?
城市会有暮年吗?
我会觉得开封和扬州的历史有一点点相似之处。
有《东京梦华录》,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有开封地下的6座城池;有“春风十里扬州路”,有“明月满扬州”。对比昔日的繁华,古都们似乎只能黯淡了,至少是不复往昔了。
人有少年时,企业有生命周期,而一座城市会有暮年吗?一座城市会有其意气风发的少年时吗?那些古城究竟是少年得志名满天下,最后无奈滑向泯然众人矣,还是一路安安稳稳地走到城市的最繁华时、再走向城市的衰落时。我知道城市会有再城市化,可是城市也会有再繁荣吗?
人的一生那么短,但还是会忍不住好奇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看了城市的起起伏伏,得到的不知是慰藉还是感慨。
《看不见的城市里》有一篇写,一座城市,珍诺比亚,在干燥地区却有着潮湿地区特有的高脚柱桩,可没有人记得是什么样的需求、命令或欲望赋予了城市如此独特的风貌。随着历年的扩建修补,再追问创建者原始的目的似乎也失去了意义——设计恐怕已经面目全非。但城市的古怪并不会妨碍居民对幸福生活的描摹,那样理想的城市,就是像珍诺比亚一样有着格格不入的高脚桩和梯子,理想城市的模样永远是未知的、消泯在岁月里的原始模型与时下元素的积木组合。
卡尔维诺的结尾我其实没有看懂,他说:
“如果要区分(城市),则另有两类:一类是经历岁月的沧桑,而继续让欲望决定自己形态的城市;另一类是要么被欲望抹杀掉,要么将欲望抹杀掉的城市。”
ps:本篇纯属胡言乱语,如果冒犯到扬州或开封的朋友……一定要来打我!
pss:没有一张图是我拍的呃呃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