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介绍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山东手造淄博花灯一位守灯人坚守46年 [复制链接]

1#
02:43

编者按:齐风悠扬,淄水汤汤一笔一韵中,是文化的流淌;一轻一重间,是技艺的传承。山东手造中的淄博记忆于历史中传承,于岁月中沉淀。是繁华巷口间的一抹宁静,是城市烟火中的一方情怀,是“剪”出的齐山秀水,是“亮”出的盏盏花灯‘是窑中的陶琉之火,也是手中的根根苇编。近期,山东手造频频亮相,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诸多淄博手造也正乘势出圈。走近山东手造,发现别样淄博,一起倾听淄博匠心故事,触摸齐地文化的时代脉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光益

暮色花灯染长街,淄博记忆常相伴。

今年,是淄博手艺人张向仁与花灯相伴的第46个年头。

数十年间,张向仁设计花灯无数,数千张简图无一重复。一本本的画册,他笔下的,是他的人生记忆,也是淄博的城市记忆。

作为淄博花灯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73岁的张向仁不仅将淄博的传统文化与花灯技艺相融合,也将这座城市许多人共同的家乡记忆藏进了手中这一盏盏的花灯。

“我大部分时间和这些花灯在一起,这早已成为我的生活。”摸着车间中的花灯,张向仁说,其实,比设计和创新更重要的,是每一个花灯背后蕴藏的故事与记忆。

缘起与守护

张向仁人生中的第一个花灯,源自小学时期的一次尝试。

儿时的他,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比着手工课上老师制作花灯的办法,他尝试将竹帘分开,里面放上油灯,再用纸糊住。

自此,灯光点亮了房间,也点亮了张向仁心中的花灯之梦。

“小时候看到街头巷尾那些漂亮的灯笼,就下定决心要把那些‘惊艳’了自己的灯做好。”这是张向仁对花灯技艺兴趣的开始。

年,张向仁来到张店大成农药厂就职,有一定美术功底的他被安排到工会负责文化工作。

彼时的淄博,彩车盛行,正是在这份工作中,张向仁首次接触到了淄博传统的花灯、彩车和扮玩。

而后的几十年,他不断学习和精进花灯制作技艺,他设计的花灯,形象鲜活而富有淄博特色,受到诸多人的喜爱和认可,他也因此被邀请担任淄博大大小小灯会的总策划。

那时,每逢元宵佳节,淄博夜晚的街道总是热闹的,老老少少在街边列队而站,花车、扮玩队依次登场,还有闹花灯、芯子(中国民间传统杂耍技艺)、舞狮……这些,都是淄博这座城对于花灯的记忆。

而每当这个时刻,张向仁也会站在人群中,当看着自己设计制作的花灯赢来街边群众的阵阵掌声,他表示:“花灯能够被人们喜欢,不仅是因为造型好看,也是因为淄博人能看懂花灯背后的故事。”

也是从那时起,花灯似乎成为了淄博的一张文化名片,它的存在,不仅承载着人们对那个年代记忆,也承载了淄博这座城市绚丽之色。

采访中,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获悉,中国花灯展览团曾在年和年分别去往俄罗斯、德国出展,张向仁也是展览团其中一员。

“当时还上了国外的报纸,那个时候的淄博花灯在国际上都很有名。”回忆起那淄博花灯发展的鼎盛时期,张向仁依然骄傲。

因为,那时的他和很多人一起把这项工艺带出了中国,也把淄博的色彩带到了国外。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淄博的花灯展示形式从游街灯展转变为固定灯会。

年,淄博市玉黛湖风景区成为每年元宵节灯会的固定举办场所,时任淄博花灯协会会长的张向仁受邀到此组建新团队,参与淄博每年的灯展策划和进行部分参展花灯的制作。

怀着对淄博花灯文化、扮玩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热爱,四十六年,张向仁一直守护着这项传统技艺。

“守住它,让大家能够记得它。作为普通人,这是我所热爱的东西,作为传承人,这是我的使命。”张向仁的坚守,是为了守住这项传统的手工技艺,也是为了留住人们记忆中的淄博。

制作工序是核心

张向仁说,一件件花灯,讲起来是故事,照亮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

在手工技艺的传承中,制作工序是为核心。

据介绍,淄博的花灯制作可分为六道工序,美工设计图样,钳工做出立体造型,电焊工焊接,裱糊工布局灯线、装饰外表,最后由美工为花灯进行彩绘,进而花灯成型。

六道制作工序环环相扣,步骤缺一不可。

一双手、一支笔,绘出一幅简图……这就是张向仁所担任的美工设计,这是整个花灯制造的基底。

此外,张向仁还担任车间总指挥,每当制作步骤完工时他都会亲自检查,“张会长每天都来车间亲自查看,想出什么造型,立刻就能画出来。”团队人员表示。

为何?“他近乎痴迷!”这是同事给张向仁评价。

“画了四十多年了,形象设计早已熟透了!”听到评价的张向仁笑了笑,随手用粉笔在地上画出了一个鲤鱼造型的简图。

张向仁坦言,除最初的造型设计,花灯制作最难的部分是把控立体造型,这就要求花灯骨架的扎制必须达到固定性强、精准度高的标准。

“每一个焊点都是花灯牢固的保证。”团队中负责造型和焊接工作的刘川深知,这是一项重任。

年,刘川进入团队,从刚开始4天的制作周期,到目前3天内就可完成一个花灯造型的制作、固定和喷漆,如此熟练的过程,刘川用了两年。

在与张向仁共事的5年中,得以增进的不止刘川的技艺,两人的默契也逐步培养起来。

“张会长画什么,我就知道要做什么。”刘川是能将张向仁的设计平面图制作为立体花车骨架的“造型师”,他们的默契不言而喻。

“花灯的制作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需要团队的合作,所有人缺一不可,所有步骤不可马虎。”张向仁强调。

而这也是他验收每个步骤的原因。

他介绍,一个中大型花灯的制作周期,从设计到成品大约在一个月左右。

虽然年的元宵节刚过不久,但翻开张同仁的设计画册,“兔子”造型的设计简图已跃然纸上,他们已经在为年的淄博灯展做设计准备了……

传承与创新

传承非遗技艺,创新也是重要的一项。

“花灯的造型,不仅要有传统的形象设计,还要与现代相融合,跟上年轻人的步伐。”如此说着,张向仁指向面前的花灯框架,这是为年元宵节的花灯作品——“鲤鱼跃龙门”。

“鲤鱼跃龙门”是中国民间家喻户晓的故事,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寓意着家中长辈盼望高考学子可以越过龙门,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介绍了该花灯设计背后的寓意。

从民间故事出发,得到观者共鸣,这是张向仁的创作手法之一。他曾创作出“聊斋系列”“孔子与门下72弟子”“牛郎织女”“八仙过海”等主题的花灯,把民间记忆与花灯创作相融合。

此外,观察张向仁近几年设计的花灯造型,多以“十二生肖”“十二星座”“童年记忆”等为主题,更加契合现代的审美和兴趣点。

谈到改变,张向仁眼神迸出火花:“传统的东西,也得让孩子们感兴趣,才能传得下去。”

事实上,淄博花灯虽曾经历“东有淄博闹花灯”的鼎盛流行时期,但这项技艺与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也面临着现实的尴尬:花灯手艺人的流失,技艺制作方式的古老,至今还无法完成的量产,以及直到现在还沿袭着传统模式的制作、展示和传承。

“只靠手艺人的力量,想要在如今走出一条属于它的道路,很难。”张向仁一声叹息后接着说,他现在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虽然很难,但是他会毫无保留的把技艺交给他的学生,不能让淄博花灯断了根。

日常里,张向仁也时刻叮嘱学生,要进行创新,把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技艺相结合。

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淄博传统文化、淄博花灯技艺创新性传承的张向仁发现,淄博传统花灯多是以淄博传统文化、民间传说故事等为主题,而现代花灯却以“高、大、明、亮”为特色,吸引力强却缺少着故事情节。

“如此的现代花灯,显眼的同时,丢失了其背后的意义。”他说。

考虑到此,张向仁把淄博传统花灯和现代花灯相结合,做出的作品既有现代花灯的震撼感,也有传统花灯的故事内涵蕴藏其中,“鲤鱼跃龙门”就是其代表之一,花灯主题为民间故事,但却用了现代光影的闪烁效果来展现表达鲤鱼的跳跃动作。

年起,淄博将每年的元宵花灯展固定在淄博玉黛湖景区,对此,玉黛湖景区方面表示,淄博花灯是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帮助淄博花灯手艺人,把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让记忆留存,这是他们的愿望,也是淄博的愿望。

对于大多数淄博人来说,花灯技艺不只是传统文化的承载,更多的则是淄博人对家乡的记忆和情怀。

而张向仁他们的坚守,也不只是为了传承这份传统技艺,也是为这座城记忆得以更好的留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