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人来问:在看私募基金,一个免认购费,一个不免;是不是免认购费的比较划算?
这位读者是个有10年资历信托投资人,现在也在考虑配点私募基金。看了一些产品介绍和历史业绩后,觉得很心动。
但一直迟迟没下手,原因是觉得1%的认购费太“黑”了。万打进去,还没给我赚钱呢,就得先交1万。
以前买信托,不但没有任何费用,往往还能从销售那里拿点好处;现在钱还没赚到,先被“宰”1万,心理上过不去;也有互联网平台瞅准了投资者这种心态,把“免认购费”当做主要卖点宣传。
但是吧,买私募基金可不是买萝卜白菜,“划算”这事儿,真不能这么看。
私募基金的收费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
认购费+管理费+业绩提成
其中,认购费一般是1%,主要是销售环节的费用,如果是委托销售,这个钱归销售方;如果是基金公司自己卖,那就归公司自己;如果合作卖,那就按协议分成。
管理费好理解,管理人收取,一般是年化1.5%,每日计提;业绩提成就是管理人创造的超额收益的提成,一般是20%,计提频率按合同,通常是3个月一次。
上面3个环节,除了认购费一开始固定收取的,其他都是浮动的。所有问题的关键,都出在这个“浮动”上。
根据排排网数据,去年纳入统计的只股票基金,平均收益是36.12%;假设一只基金去年净值曲线如下: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首先,虽然这只基金去年一整年涨了30%;但它从3月~9月,实际上年内最高到达了87.5%,也就是如果你踩对了点,在这只基金上可能赚的可能远远高于30%;
其次,虽然这只基金全年是赚钱的,但如果你1季度和4季度冲进去,不但不赚钱,反而还会亏钱。
这只是我虚拟的一个净值曲线,实际上的波动频率可能比这个还高,回撤20%在股票类私募基金不算少见。说白了,一只赚钱的私募基金,除了管理人本身的管理能力,你入场的时机,以及能否拿得住也非常重要。
而管理人本身是没办法跟你讲:现在请先别进来,过三个月再来……这个角色,往往就是销售环节要承担的。买信托的投资者往往觉得自己不需要什么专业服务,闭眼买城投,产品本身0波动,买了定期分利息就好,销售往往就是个入口。
但买私募基金,功夫就不仅在事前,从买什么到拿多久,一步走错盈亏就可能完全不同。一个专业、懂行、资深的理财经理,和一个初出茅庐的愣头青销售,能给你带来的价值可能是天壤之别。
说明白了这点,再来看“免认购费”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分两种情况看待:
一个是渠道官方“免认购费”,这种说白了就是噱头。认购费免了,销售渠道就要吃其他环节的分成,例如业绩提成等,营销方式不同而已。
另一个是私下“返认购费”,这种我本身是很持怀疑的。往往是理财经理自身没把握,需要靠这点小甜头促使客户买入,这个理财经理能这样做,他自己的投资理念、专业程度、以及后续服务的用心程度都颇值得怀疑。
除了“免认购费”,现在还有“免管理费”的;看上去就更划算了,是不是一定更好呢?
也不尽然。“免管理费”的代价,通常是后端提成从20%提高到25%;简单做个计算,只要超额做到20%以上,你还是亏了。
也许有人会觉得,只要超额能到20%,多分点我不在乎;但又有一个问题,“免管理费”的私募基金公司,往往都是议价能力不太强、急需发产品跑业绩证明自己的基金公司。
务必要明白的就是,私募基金业绩差异是巨大的。一个城投,在中信信托发,如果是6个点收益;在XX信托发,撑破天也就8个点;信托业老大的定价权,在投资者这里也就是2个点的差异。
但是,私募基金就完全不同。头部私募可能遭遇“规模魔咒”,或者理念过时业绩难复制,腰部、尾部私募更难说,业绩差异一年能有几倍。买对了7位数变8位;买错了能让你哭天抹泪。
因此,与其担心是不是“省认购费”、“省管理费”;更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