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杭州,朱女士经营的餐饮店在某外卖平台上遭到了顾客的投诉,顾客反映蛋糕内有异物,还附了一张照片。朱女士看着照片,总觉得很眼熟,在翻看了另一外卖平台上所有的差评后,朱女士竟然有了意外发现......
原来,朱女士一共经营着4家餐饮店,今年7月份,一位顾客在外卖平台上反映收到的蛋糕上有黑色异物,并申请了退款。朱女士查看了照片,确定了所谓的异物其实是烤蛋糕时芝士肉松散落下来掉到了烤盘上,烤糊后又被蛋糕粘上了。
虽然不是食品卫生问题,但毕竟是由于店里员工不小心导致的,朱女士向顾客道了歉,并退还了顾客38块钱。由于事发突然,朱女士把这张图片当作了店里的反面教材,让员工们吸取教训,所以朱女士对这张照片印象尤为深刻。
既然已经是处理好的问题,为什么7月份的照片还会出现在12月份的差评里呢?朱女士通过后台查到了两起差评中顾客的收货地址是同一个,又通过地址来倒查,顺藤摸瓜发现这位顾客早在一年前就经常到朱女士名下的4家店光顾,并且屡次给出差评。
这位顾客差评的理由也是千奇百怪,有说三明治肉馅小了,有说外卖小哥送到时三明治已经凉了,甚至还说吐司已经发霉了。针对顾客所说的吐司发霉,朱女士亲自打电话给顾客询问情况,当朱女士表明吐司是店里刚送来的不可能发霉,这位顾客又改口说其实是蒸蛋做得不好吃。
虽然朱女士憋了一肚子气,但是本着息事宁人的态度还是多次同意了这位顾客的无理退款。然而,这位顾客不是有所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打算用旧图来忽悠商家,朱女士这次实在忍不可忍。
朱女士在平台上拒绝了顾客退款的要求,平台客服介入后也表示责任不在商家,会把朱女士的情况报上去。然而,没过多久,朱女士再次查看这起差评后发现平台已经帮她向顾客进行了赔偿。朱女士认为,哪怕是平台赔钱也是没道理的,这位顾客明摆着就是想薅商家羊毛。
朱女士实在气不过,在后台查到了这位顾客的联系方式后直接打了过去。朱女士首先质问对方差评的图是从哪里来的,接电话的是一位女子,对于朱女士开门见山的问题女子明显心虚了。朱女士告诉女子,这张图的差评明明在7月份就已经赔过,4家店都是她在经营,所有的差评图她已经保留好了,如果对方再这样她只能报警。
听朱女士这么一说,女子连忙挂断了电话,朱女士只能在平台上用文字和女子再次联系。女子自知理亏,转还了朱女士38元。而朱女士明确表示不要钱,只要道歉。女子回复一句“对不起,可以了吧”。虽然道歉得不够真诚,但估计这名女子以后不敢再乱来了。最后,朱女士把钱凑足了块,全部捐给了慈善机构。
时下,点外卖已经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消费方式,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手机上下单,坐等外卖员把热腾腾的饭菜送到手中。吃好后还能根据送餐是否及时、食品是否卫生以及口味等给商家进行评价反馈。这种消费方式不仅方便了顾客,更时时提醒商家要注意食物的品质。
众所众知,商家非常看重顾客在平台上的评价,差评处理起来不仅麻烦,还会影响到新客源。不少人正是冲着平台的评价机制动起了歪心思,通过下单后在食物里故意挑刺,让商家主动联系退款从而成功吃到免费午餐。一般情况下,商家总会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往往不了了之。
作为商家来说,为顾客提供安全卫生的食品是最基本的,而作为顾客来说,既然平台给了你打分的权利,你也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商家的辛苦付出。这种行为不仅有违道德准则,如果通过屡次差评而获利,更是违法行为。
其实,食物不合胃口或是有卫生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平台实事求是的反馈,商家看到后自然会引以为戒,如果商家无动于衷那么顾客换家店消费就好了,没必要为了蝇头小利而做出影响到自己信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