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钓时遇到鲤鱼跃起,苦守一天却一口都没有,这种情况大家基本都会遇到。
鲤鱼跃水究其原因,大家的说法也各不一致,有繁殖季节生理性跃水、趋氧性跃水、受到惊吓性跃水等。
生理性和惊吓性跃水,这两种情况和人一样,根本就不会吃东西。任你七十二般武艺饵料换尽,该“空*”还是得认,没有二话可说。
没口只有趋氧性跃水,改变下作钓方法,不说爆护其码也不会“空*”而归。
首先要分清生理性、惊吓性、趋氧性这几种跃水的特征,并找出它的原因,才能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徒劳。
有准备才有机会1:生理性跃水的特征;
鲤鱼生理性跃水繁殖旺季较常见,这种跃水性与其它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岸边,有水草或漂浮垃圾的地方,才会跃起。
跃水的方式也不相同,这种繁殖期甩籽的动作,都是尾巴甩水式的动作,而且在某一地方持续较久,哗哗地连贯声音。
从不在中间跃水,而都在岸边,持续时间也长,就是生理性跃水,一眼即明。
这种情况没口,谁也别怪。
鲤鱼甩籽2:惊吓性跃水的特征;
惊吓性就是鲤鱼在水底受到惊吓,冲出水面跃起。这种情况不多见,但偶尔也有发生。多出现在有电鱼者或网鱼时,还有水底出现大个体捕食鱼类时才会发生。
其显著的跃水特征,就是几条鱼几乎同时窜出水面,呈放射状向四周连续跃动。
这种惊吓性跃水一般鲤鱼的个体较小,大鲤鱼不存在这种情况。
需要补充的是,如果是从窝子里窜出来的,十有八九是大个体鲤鱼群进窝了,这种情况又另当别论,相反也不会有口的。
惊吓性跃起3:趋氧性跃水的特征;
趋氧性跃水,只是单次跃起,分布点也不一致。多是单次尾巴一扭泛出水花,也有冲出水面,横着下来,啪的一声。不连续在同一点跃起,而是在别的地方二次跃起。
这种趋氧性跃起,主要原因就是水体的中上层含氧量要比底层高。
鲤鱼并不经常跃水,特定时段的趋氧跃水行为,是因为大气压的突变促成的。
气压突大时鲤鱼往上走,气体压入氧气融入底层有个时间过程。这时上层融氧较大时,鲤鱼感到特别舒服,活跃异常,发力冲出水面。融氧越大跳得越高,反之相对就尾巴一甩。
尾巴一甩气压突低时也会往上,水底一定深度的含氧量要比上层少。气压低时会更少,也会趋使鲤鱼往上走,严重时甚至浮头。
除了浮头情况,无论气压高低引起的趋氧跃水,在特定的地点还是可钓到鲤鱼的。
上浮跃水了钓底肯定就不行了,任你用什么窝料也无法诱它落底。呼吸都不顺畅,还会落底缺氧吃饵?
钓浮也不行,鲤鱼不是鲢鳙,是彻底的底栖索食鱼类,天性使然,根本不可能吃中上层的饵食。没听到过某某钓友打浮搞起多少鲤鱼之说,除非养殖塘,野生鲤鱼几乎不可能。
野生鲤鱼钓底不行,打浮也不吃,就只剩一个地方了,就是笔直岩壁没在水中的腰部。
竿用长点,就贴着岩壁的腰部下竿,让饵食挂在岩壁上守钓。
鲤鱼生性机警,趋氧离底后不会太靠岸,除非个体较小的。大鲤鱼只在远离人迹的地方趋氧跃起,笔直的岩壁由于地形原因,人类少有或无法涉足。
趋氧跃起一上一下会有个过程,在中上层玩得兴起才作势一跃,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中上水层转悠,碰到了岩壁边的饵食,大概率会来上一口就走。
岩壁边的鲤鱼因为岩壁上滚落的饵食,在鲤鱼眼中是最天然的。又在富氧的中上层,跃起后转悠的鲤鱼,在其认为安全的地方来上一口,变得十分自然。
在这种地方下竿,一定要用长竿,短了地形原因无法企及。够着钓拔河概率大增,跑鱼率高。笔者曾经一次没带长竿,连切了几次子线。
不要打窝,岩壁藏不住窝料,滚落水底是徒劳,趋氧的鲤鱼不止一条,而是一群。同时注意抬竿的发力方向,挂到岩壁也是枉然。
遛鱼要小心总之野钓鲤鱼遇到以上几种跃水的情况,生理性和惊吓性,包括趋氧性,守钓底时神仙也没招。只有等到气压趋于平稳,水底融氧充足时钓底才会慢慢有口。
有的朋友没有时间继续守底,而趋氧性跃水则是完全有机会的,只是没在正确的地方下竿。
不想苦守一天,就照我的方法去做,没口是不可能的。当然,生理性和惊吓性跃水也是没机会的。
钓友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