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初识《断章》,
少有人不被它的文辞打动,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理解里,
读出百般滋味。
它可以是世间人事的相互依存,
我们都不是孤立的存在;
它也可以是滚滚红尘中与众不同,
在有情人眼中,皆是风景。
卞之琳在写这首诗时,
亦经历着人生不一样的风景。
那时,20多岁的他
爱上了小三岁的张充和。
张充和是“张家四姐妹”中的小妹,
合肥张家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名门大族,
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
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后来,三个姐姐
大姐张元和嫁给昆曲名家顾传玠,
二姐张允和嫁给语言学家周有光,
三姐张兆和嫁给了沈从文。
张充和
北大才子,曾师从徐志摩,
与沈从文亦也交情,
按理说卞之琳有近水楼台之便,
条件也很好,
一个才子,一个佳人,
外人看来也十分相配,
若成了,也是一段佳话。
只可惜,感情的事向来勉强不得,
张充和更是外柔内刚,
不像张兆和,在别人劝说下接受了沈从文,
她自认对卞之琳没有爱情,
就坚决不给他希望。
金安平就曾说:
“充和不怕独处,
她也不觉得非要结婚不可,
社会压力对她没有什么作用。”
苦恋无果,卞之琳只能将对她的感情
化作一首首诗。
“预感到这还是不会开花结果。
仿佛作为雪泥鸿爪,留下纪念。”
后来,张充和嫁给了傅汉斯,出国。
卞之琳留在国内,直到45岁才结婚,
结束这场长达20年的单相思。
年,卞之琳访美,
古稀之年再见张充和,
将曾收集的张充和诗作手稿奉还原主。
为了纪念这场故人重逢,
卞之琳写了一篇名为《合璧记趣》的散文。
回首过往,笑得风轻云淡。
除了经典诗篇《断章》
世人对诗人卞之琳知之甚少
作为诗人,他师从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
与“雨巷诗人”戴望舒并称“南戴北卞”
与何其芳、李广田合称“汉园三诗人”
作为翻译家,他的译作《莎士比亚悲剧四种》
代表了中国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最高成就
今天是卞之琳诞辰周年
让我们一起走近卞之琳的诗意人生
如梦
设想你自己在小病中
(在秋天的下午)
望着玻璃窗片上
灰灰的天与疏疏的树影
枕着一个远去了的人
留下的旧枕,
想着枕上依稀认得清的
淡淡的湖山
仿佛旧主的旧梦的遗痕
仿佛风流云散的
旧友的渺茫的行踪,
仿佛入往事在褪色的素笺上
正如历史的陈迹在灯下
老人面前昏*的古书中
你不会迷失吗
在梦中的烟水?
天天下雨,自从你走了。
自从你来了,天天下雨。
两地友人雨,我乐意负责。
第三处没消息,寄一把伞去?
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
鸟安于巢吗?人安于客枕?
想在天井里盛一只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几寸。
雨同我
鱼化石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象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可怜以浮华为食品,
小蠓虫在灯下纷坠。
不甘淡如水,还要醉,
而抛下露养的青身。
多少艘艨艟一齐发,
白帆篷拜倒于风涛,
英雄们求的金羊毛,
终成了海化的秀发。
赞美吧,芸芸的醉仙,
光明下得了梦死地,
也画了佛顶的圆圈
晓梦后看明窗净几,
待我来把你们吹空,
像风扫满阶的落红。
灯虫
古镇的梦
小镇上有两种声音
一样的寂寥∶
白天是算命锣,
夜里是梆子。
敲不破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瞎子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姑娘有多大年纪。
敲沉了别人的梦,
做着梦似的
更夫在街上走,
一步又一步。
他知道哪一块石头低,
哪一块石头高,
哪一家门户关得最严密。
“三更了,你听哪,
毛儿的爸爸,
这小子吵得人睡不成觉,
老在梦里哭,
明天替他算算命吧?”
是深夜,
又是清冷的下午∶
敲梆的过桥,
敲锣的又过桥,
不断的是桥下流水的声音。
卞之琳﹙.12.8-.12.2﹚生于海门汤家镇﹙现为临江镇﹚,祖籍江苏溧水,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大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卞之琳与家乡海门
卞之琳先生的故居,也就是多年前他出生的地方,是在海门县城所在地茅家镇东约20多公里的汤家镇卞家染布店。年12月8日,也就是农历庚戌年十一月初七,卞之琳先生就诞生在江边小镇上。
卞先生的祖籍是镇江(今南京市)溧水县。海门县汤家镇卞氏一支,是由卞先生的祖父天旦公,从溧水迁徙至当年的崇明北沙的。他是染坊学徒出身,于是就在灵甸港一侧的镇上开设染坊,曾经一度兴旺,后渐衰败。卞先生的父亲嘉佑公,是读书人,但因多年科举不第,后来就自己开办私塾并接管家业,最终还是因为不善经营而破产。卞先生的母亲姓薛名万芝。在兄弟姐妹中,卞先生排行第六,上有二兄三姊。他是家中的“奶末头”儿子,因为自幼聪慧而备受长辈的青睐,成为家族中唯一的读书种子。
△青年卞之琳
卞之琳先生从7岁开始,在本镇的陈氏私立国民小学、浒通镇袁氏私塾国文专修学校,先后读过蒙学图书《三字经》《千家诗》及儒学经籍《论语》《孟子》和《左传》等。年秋天,12岁的卞之琳先生进入二年制的高级小学海门麒麟镇启秀小学读书,直至年于该校小学毕业。暑假随父亲去上海,购得作家冰心的诗集《繁星》。秋天进入海门中学读初中。翌年夏天学年结束时,因全校学生反对校长无果,遂于秋天转入麒麟镇启秀初级中学读初二,并且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开始阅读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以及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等新文学作品。年中秋节后返校时,得知本年级的同学反对教务长,而随同大多数同学转学到了江家镇三益初级中学。
年夏天,17岁的卞之琳先生考入上海浦东中学读了两年文科班,课余开始阅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等英文原作,还翻译了《古舟子咏》等英语文学作品作为练笔。年秋天,卞先生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读书,并兼修第二外语法文。自此以后,卞之琳先生与故乡的联系越来越少,他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诗文的写作及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上。由于当年交通的不便,卞先生回家也变得越来越少,逢年过节,往往就在师友家度过,与家中的联系主要通过家信。
△卞之琳和夫人青林
年“七七”抗战爆发,国难当头,卞之琳先生毅然离开执教的四川大学,与诗人何其芳等奔赴抗日救亡的前线。他辗转来到延安,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与鼓励,并在“鲁艺”短期任教,不久就又深入战斗前线采访,写出了生动反映八路*在太行山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事迹的长篇系列报道《第七七二团在太行山一带(一年半战斗小史)》和抗日叙事诗集《慰劳信集》。八年抗战,祖国的大好河山横遭日本侵略者血腥野蛮的践踏,通信被阻断,远在内地的卞先生与家人的联系,一度也曾几乎被隔绝。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二年5月,卞之琳先生执教的西南联大宣告解散,他被安排到天津南开大学担任教授。6月下旬,卞先生经广州辗转到达上海,在北上赴天津履职之前,他特地从上海乘船回到阔别了将近10年之久的海门县汤家镇,探望了望眼欲穿的年迈的父亲。
△老年卞之琳
年7月,卞之琳先生有幸与另外19人,获得了英国文化协会的“旅居研究奖”,随后自上海出发,经香港赴英国牛津大学进修。至翌年底,他又乘船离开英国再经香港后,乘船北上,回到北京。年4月,卞之琳先生应聘至北京大学西语系任教,担任英诗初步、文学翻译、英文写作等课程。这一年,卞先生与后来成为其夫人的《工人日报》编辑青林女士初次相识;还参加了全国第一次“文代会”,被提名当选为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即后来的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在年底到年上半年这一期间,卞之琳先生为了创作反映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一年四季》,先后到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参加农业合作社的试点、试办以及建社过程等工作,后因*治运动、文学研究、出国访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没有能够继续写作长篇小说。期间,卞先生虽然多次往返于北京、上海之间,在苏、浙、沪停留的时间也不算少,尽管从上海、苏州回海门老家也是近在咫尺,但终因忙于工作,他几乎没有回过一次老家。
再后来,由于培养研究生、出国讲学、学术访问等教学科研任务一直比较繁忙,卞先生再也没有回到过他的故居。
来源:海门日报
原标题:《世上最美的情诗,出自海门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