鲤鱼介绍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呷哺呷哺的成长烦恼
TUhjnbcbe - 2023/3/15 10:56:00

作者:何乐怡

编辑:李静

风品:沈禾车一

来源:首财——首条财经研究院

股票代码“”的呷哺呷哺,让投资者有些爱不起来了。

4月19日,股价一度跌超20%,收盘价12.港元,跌幅14.91%。截止4月22日收盘,股价11.88港元,相较年2月11日的高点27.港元,已腰斩。

“连锁火锅第一股”不香了吗?

01

净利腰斩、翻台率四连降何陷成长烦恼?

消息面看,本次大跌与旗下湊湊高管变动不无关系。

4月17日,凑凑CEO张振纬宣布辞职。高盛报告指出,凑凑火锅为呷哺呷哺近年主要增长引擎,去年贡献31%销售,而该品牌发展有赖过去行*总裁执行能力等,投资者需注意其离职相关风险。并将呷哺呷哺目标价由21港元降14%至18港元,维持“买入”评级。

高层动荡,核心人才退出难免让市场浮想。

但综合而言,离职或只是一个导火索。

拉长时间维度,呷哺股价下跌之态已两月有余。背后原因不得不提股东减持与不佳业绩。

年1月20日,呷哺呷哺CEO赵怡减持万股、套现万港元,之后再减持套现万港元;

年3月15日,基石投资者高瓴资本在持仓6年后也选择清仓,共.05万股;

紧随其后的大摩,减持量更大,持股从9.25%减到只剩0.93%,合计减持万股。

另一厢,3月31日,呷哺呷哺发布年报:营收54.55亿元,同比下降9.5%;归属股东利润.7万元,同比减少99.4%;经调整净利1.31亿元,同比下滑67.1%。

营利双降,净利大滑,如此业绩怎能讨喜。

呷哺呷哺解释称,主要是新冠爆发对业务产生重大影响,年1月23日起,陆续停止大部分门店的营业,自年3月起,业务才逐渐恢复。

所言不虚,疫情对线下重体验的餐饮业打击尤甚,然疫情能完全背锅吗?

问题在于对比。

竞品看,海底捞净利润虽重挫超85%,但营收仍有7.8%正增。

自身看,年呷哺净利就下降了37.66%。

更玩味的是,年3月30日,呷哺呷哺披露年财报之际,决定派息40%回馈股东。如按上文解释,彼时其已饱受疫情冲击,依然“豪放”派息,逻辑几何?

实际上,成长颓势早有迹象。年-年其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6.52%、39.74%、14.17%、10.07%,增速持续下滑。结合年、年的负增加剧,呷哺呷哺凸显成长困局。

看看经营指标,或有更生动体会。

餐厅同店销售额已连续两年下滑,翻台率更是四连降。数据显示,年至年,呷哺呷哺餐厅的翻台率分别为3.4倍、3.3倍、2.8倍、2.6倍、2.3倍。要知道,巅峰时期,其部分门店的翻台率一度高达7次/天。

市场吸引力、号召力几何?小火锅王者,不香了吗?

为了提振业绩,呷哺呷哺也进行了不少努力。

年,其新开91家呷哺呷哺餐厅、38家湊湊餐厅,同时关停52家呷哺呷哺餐厅。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及经营家呷哺呷哺餐厅、家湊湊餐厅。

然从其业绩及股价困境看,规模不代表质量,单纯门店扩张不是破局关键。

02

翻盘靠什么?

公开信息显示,呷哺呷哺于年创立于北京,创始人贺光启。年公司在港上市。目前主要有呷哺呷哺火锅、湊湊及调味品三大业务。

年湊湊问世,主打火锅+茶憩,定位“新中产阶级”人群,对标海底捞。一度被视为呷哺呷哺突破成长困境的“救命稻草”。

年,湊湊扭亏为盈,年-年,营收5.56亿元、12.00亿元、16.88亿元,同比增长%、40.58%。

这匹高增黑马,正是由张振纬一手操盘。

年财报显示,在呷哺呷哺整体收入同比下降9.5%的情况下,湊湊收入同比增长40.58%至16.88亿元,营收占比提至31%。可以说,其凭借一己之力,守住了“连锁火锅第一股”的荣光底线。

由此,就不难理解张振纬离职,带来的股价波澜。

餐饮业的最核心资源除了供应链条,就是人才资源。失去灵*人物,湊湊不确定性增加,呷哺呷哺又能淡定多少?成长故事怎么讲?还有无翻盘野望?

发问并非苛求。

细观湊湊,也有隐忧。年其客单价由年的.5元降低至.6元,翻台率也由年的2.9降低至2.5。

值得注意的是,这还是在重新定义的情况下“根据修改后的定义,与堂食顾客平均消费相等的外送销售额,将被视为一位堂食顾客的翻台”。即使有外卖数据“注水”质疑,凑凑年上半年的翻台率也仅为1.9。

不禁疑问,若除去外送销售额,湊湊的翻台率又会怎样?

担忧不是没有逻辑,与“长虹”海底捞不同,快速崛起的湊湊具有一定“网红属性”,其差异化壁垒有待加强,生命周期长度及稳定性值得考量。

过去4年,湊湊平均每11天开一家新店,创下了餐饮直营门店最快增速。只是,这种扩容终有边际效应。

另一厢,湊湊的成功,也给了呷哺更多高端、多元底气,inxiabuxiabu、茶米茶、呷煮呷烫……其进行了系列跨界尝试。

以inxiabuxiabu为例,仍主推一人一锅。大众点评显示,牛尾锅38元单人份,麻辣锅15元一份(呷哺门店目前是9元)。人均消费元左右,高于呷哺呷哺,低于湊湊;茶米茶是孵化后分割独立运营的奶茶品牌,呷煮呷烫为冒菜尝试。

更值注意的是,呷哺呷哺也开始主打起轻奢升级风。

年,其首家LIGHT-STYLE(轻奢)品牌升级店落户北京,店面设计网红风格,菜品也进行革新,推出了能喝汤的锅底、冷锅串串、锦鲤鱼籽虾滑等“网红”菜品。呷哺集团CEO赵怡透露,呷哺消费者以年轻人为主,该升级店适配于全国,12月开始将在全国开启改造升级计划。

信心可嘉,然一些舆论质疑也不容忽视。

在和君咨询合伙人文志宏看来,将原有门店升级是呷哺呷哺试图通过创新,希望再次重新吸引消费者、提高门店业绩,同时提高客单价的做法。但这种变化对于品牌的定位会产生很大影响,甚至可上升到战略选择上。“这种选择就意味着,可能会不得不失去原有的一些客户。”

当然,呷哺呷哺没有放弃被高价劝退的年轻人。除了年轻化奶茶,其还深度参与进“盲盒经济”。

年跨年之际,呷哺呷哺联合《国家宝藏》、HelloKitty推出六款不同形象的系列联名盲盒,在呷哺呷哺全国千家门店发售,进店任意消费+59元可换购一款盲盒。

思路不错,只是呷哺的餐饮品牌IP与热门款存在多少关联属性?一味的“贴牌式联名”,又能产生多少消费者心智提升与消费转化?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呷哺呷哺定位不清晰,没有差异化和核心竞争力,同时也没有自己的“铁粉”,即便出现湊湊这样的高端品牌之后,业绩也没有改善,未来呷哺呷哺的前景并不明朗。

03

如此高端?

语言犀利,却也值呷哺冷思,努力改变值得肯定,但关键要方向正确、打法精准。从实操看,消费者善变,但呷哺似乎“变”得更快。

曾几何时,干净、快速、方便、性价比,都是消费者选择呷哺的原因,而如今,这些成功之道是否在被稀释呢?

年,创始人贺光启发起一次“品牌升级计划”,推出湊湊的同时,以性价比著称的呷哺呷哺也从“快餐”到“轻正餐”的转型。

什么水平?呷哺客单价从年的46.8元涨到年的62.3元。而翻看大众点评,呷哺呷哺的人均消费不少已在70元左右,更有店铺达到90元以上。

消费越来越贵、价格高端,只是口碑体验是否跟上呢?

浏览店铺评论,不乏一些用户的失望情绪:

“以前俩人吃,七八十块就够了,现在得一百四起步。”

“我一个人吃呷哺都要90+,有这钱我不如再添点去吃海底捞,至少服务好。”

“转型主要体现在装修,菜品和服务毫无进步,甚至连麻酱都没以前好吃了。”

“口味一般,服务态度恶劣,没吃完就收走了,一直问我是不是有优惠券。”

……

行业分析师于盛梅表示,消费升级、高端打造,不是简单的价格升级。一些餐饮企业忽视内在品质、外在服务、综合消费体验提升,导致产品内外价值错位,导致口碑下降、也违背高端消费的应有之义。

烦恼不止于此,食安问题也曾让呷哺头痛。

年9月6日,山东潍坊马先生与怀孕妻子在呷哺就餐时捞出一只老鼠。沟通中呷哺呷哺工作人员态度恶劣,甚至扬言:“如担心孩子,就给两万把孩子打了。”舆论发酵将呷哺送上热搜。最终其诚挚道歉、涉事门店停业整改。

的确,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安是餐饮企业的生存红线。在此方面,如何严谨专业都不为过。何况,志在进阶中高端的呷哺呷哺。

实操如何呢?

截至4月22日午时15时,黑猫投诉平台关于呷哺呷哺有66条投诉,数量不多,但反应问题值得其重视。除却储值卡消费纠纷,菜品发霉、顾客餐后腹泻等投诉赫然在列。

如3月8日,投诉编号“”显示:3月1日晚与两名同事去吃呷哺,当时菜品牛肉与之前点的同品不符曾于店员要求换,晚回去之后腹部开始不舒服,但只是排气,问过其他两位同事后都有类似情况,于2日早上开始腹泻呕吐,当时只是吃了针对的药品处理,其他两位同事也出现同类情况。3日情况依然不见好请假去就近社区门诊化验治疗,当时与店里沟通,店里就否认是自己店里菜品问题,且态度恶劣,一直沟医院输液治疗,店里来看,4号依然呕吐不止,店里工作人员沟通给10张代金劵想要解决问题,称只能这样。这就是店里最好的解决方案了!

上述投诉已经过平台审核。

“一切以顾客的核心利益为考量”、“品质源于坚持”,细品其理念愿景,是否知行合一?质量、服务、性价比,这些呷哺曾经突围、封王的品质利剑,如今还剩多少?如此高端化,能拯救其成长困境吗?

04

警惕规模陷阱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

研究机构番茄资本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火锅类营业门店量家(约47.1万家),年新开店数家(约14.7万家),关店门店数家(约17.4万家),竞争之烈可见一斑。

另一厢,行业虽在万亿体量,集中度却很低,规模前三“海底捞”“呷哺呷哺”“马路边边”所有门店数加起来,不足4千家。市场宽阔、低入局门槛,也让新入局者层出不穷,除却各路网红火锅,明星火锅更是搅动力量:*的贤和庄、郑恺的火凤祥、包贝尔的辣莊、钱枫的井格、邓家佳的Hi辣火锅、薛之谦的上上谦、任泉的热辣壹号……

面对新老竞品,即使王者也无躺赢可能。呷哺呷哺,并没多少试错空间。

“北京的民警驻点有家,而呷哺遍及北京各区就有家门店,几乎可以说是‘有事找民警,吃饭找呷哺’。”

年贺光启说出上述豪言。彼时,呷哺呷哺仍处插上资本翅膀的上升期,风头正劲。接受采访时,其表示要扩张至家门店。

然如今0余家的体量,差距不小。

但扩张野望依旧在。财报显示,年,呷哺呷哺计划新增家呷哺呷哺门店和60家湊湊门店,且计划重点布局华东、华南市场。

新一轮扩容正在路上。可以肯定,23岁的呷哺呷哺亦或58岁的贺光启依然斗志满满、力图展示更多成长性。

只是,大不代表强、快不代表稳。至年6月30日,呷哺呷哺的现金及现金等值2.54亿元,年底为7.85亿元;资产负债率61.65%,年同期为51.56%。

开店也是一把双刃剑,重投入且重运营。带来规模效应也带来品控风控压力,如果相应的产品质量、服务品质、创新体验、经营思路不能跟上,很可能出现规模陷阱、加剧企业颓势。这从年店面增多,却营利双降、同店销售额、翻台率下滑中,或可见端倪。

那么,眼下这场门店扩张,换来的是二次辉煌还是再添风霜?

本文为首条财经原创

1
查看完整版本: 呷哺呷哺的成长烦恼